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她認為,當今時代原有媒體傳播模式被顛覆,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受訪者供圖互聯網顛覆
陳昌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她認為,當今時代原有媒體傳播模式被顛覆,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受訪者供圖
互聯網顛覆新聞獲取習慣
新京報:當前互聯網迅速發展,媒體傳播面臨哪些挑戰?
陳昌鳳:
最大的挑戰就是技術改變了公眾使用媒介的習慣。互聯網技術把原來公眾通過讀報、看電視、聽廣播獲取新聞的習慣顛覆了,傳媒如果還固守原有形態和發布形式,肯定行不通。原來的模式被顛覆,就需要自我變革,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傳統媒體如果接續上就能生存,沒接上就會在移動互聯網的挑戰中被淹沒。
另一個挑戰是,現在傳媒生態,包括技術、政治、文化都在變化,傳媒定位、媒體人的方向也會不同。曾引發很多媒體人熱情的場景改變了,很多媒體人原有的熱情和理想狀態很難持續。這種變革的情境,媒體和從業者確實需要一個新的適應過程。
新京報:你從事新聞教學多年,如何看待媒體的轉型?
陳昌鳳:
每次轉型時,媒體都很痛苦,因為沒有現成的方案,轉型過程也會走彎路。但轉型就是一次蛻變,蛻變是要脫胎換骨的。媒體的每次轉型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真金。每一次轉型都有新的英雄出現,也有大批的媒體倒下。
一些媒體人不敢正視這個挑戰,也有的看不清形勢。此前我主持過一個論壇,有媒體人說,現在不知道怎么轉型,就等人民日報做出一個模式來,照著做就行了。
新京報:媒體融合應該怎樣做,有哪些路徑可以走呢?
陳昌鳳:
媒體融合需要充分與新型平臺合作,這是媒體轉型的重要方向。
首先要打破傳統思維,能夠做起來、跟得上。這兩年,微視頻迅速占領新聞傳播的半壁江山。前不久,《解放軍報》都開設了抖音賬號,這是第一個上抖音的軍方媒體。
另外,要有一個基本理念,這個理念就是用戶在哪,就使用哪個平臺。形式上需要快速把傳統內容解構成碎片化的信息,以適應移動端的傳播。
新京報:你覺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該是什么關系?
陳昌鳳:
傳統媒體和新平臺,應該是彼此互動、互相關聯的,而不是互相對立的關系,二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合作共贏,共同提升。
媒體轉型須完成社交化構建
新京報:近一兩年內,不少新聞APP相繼上線,這種新聞“大戰”中,媒體應該注意什么?
陳昌鳳:
未來技術很大一個特點是移動化。這必然要求媒體改掉固化形態。APP只是現代移動化的產物,但長遠來看,APP作為新聞的出口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用戶必須要下載。
所以,媒體的當務之急是完成社交化和關系化建構。將來的媒體不會是單個原子化的,而是會變成一個大社區,會變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體社區。
新京報:網絡時代,信息的發布節奏加快,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成為難題,應該如何解決?
陳昌鳳:
信息發布的節奏、頻率快了,缺乏必要的沉淀,肯定會給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帶來損害,出現信息不準確,甚至謠言。對于媒體來說,事實還是要擺在第一位的。對媒體人來說,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價值觀,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公眾對事件的判斷。專業媒體的最大價值,肯定是在于保持它的專業性,保持對信息和輿論的正確引領。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給媒體傳播帶來諸多挑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陳昌鳳認為,應對這一挑戰,傳統媒體如果轉型成功就能繼續生存,否則就會被淹沒在這股移動互聯網大潮中。
同題問答
世界互聯網大會已召開五屆,過去5年互聯網行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陳昌鳳:
近年來,算法在信息平臺的使用,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展望未來五年,你認為世界互聯網行業會有哪些趨勢?
陳昌鳳:
物聯網是一個大勢,可能會出現“人聯網”,即人與人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人與網的連接。甚至通過一些智能化設備,人類的思想可以直接在網絡中顯示出來。
你對未來一年有什么期望?
陳昌鳳:
希望能提升專業媒體的優勢,做出有專業水準的新聞,無論技術如何變革,新聞專業性是核心價值所在。也希望媒體能借助新科技和新平臺,讓融合更加深入,媒體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