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持續活躍,且多數集中于創業板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創業板公司發生的控制權轉讓案例共20起,超過2014年至2017年的總
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持續活躍,且多數集中于創業板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創業板公司發生的控制權轉讓案例共20起,超過2014年至2017年的總和。
創業板“殼價”持續走低
統計顯示,2014年至2017年共計發生13起創業板公司控制權轉讓案例。今年以來,創業板已發生20起控制權轉讓案例,包括三聚環保、大富科技、紅日藥業、騰信股份等。
7月3日,樂金健康公告,公司控股股東金道明及一致行動人與融捷集團簽署《控制權轉讓協議》。根據協議,轉讓方將合計持有的5.07%股份轉讓給融捷集團,轉讓價格為每股7元,轉讓總價為2.85億元。同時,轉讓方擬將合計所持公司10.29%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融捷集團行使。交易完成后,融捷集團合計可行使該公司21.02%的股份表決權,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在已發生的20起創業板控制權轉讓案例中,轉讓金額最大的是華錄百納。3月22日華錄百納公告,原控股股東華錄文化將所持有的12.55%股份轉讓給盈峰集團,將所持有的5%股份轉讓給普羅非,每股轉讓價格為12.63元,合計作價18億元。盈峰集團和普羅非為一致行動人。轉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將由華錄文化變更為盈峰集團,實控人由華錄集團變更為何劍鋒。
與華錄百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案例只需要一兩億元就能拿下控制權,例如紅宇新材、天海防務的實際控制人分別以1.16億元和2.31億元“賣殼”,將創業板“賣殼”價拉入2億元時代。
市場人士認為,創業板“殼價”持續走低,有多方面原因。按照監管規定,創業板不能借殼。此外,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低迷,不少上市公司股價隨之下跌,小市值股票扎堆出現;不少創業板公司因股權質押“平倉”危機不得不轉讓控制權。
三大原因致交易升溫
一般而言,在控制權轉讓交易中,若以股權發生轉移的目的區分,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長方集團、華錄百納等為代表的產業并購型交易,另一類是以買殼收購為手段,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如紅宇新材、天海防務等。上半年創業板買殼交易案例有5個,在A股所有買殼交易中占比達33%,超越主板(為13%)。
長城證券并購部總經理尹中余認為,雖然按照規定創業板不能借殼,但今年以來南通鍛壓等“三方交易”案例獲批,為創業板控制權轉讓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空間。
1月創業板公司南通鍛壓收購億家晶視的交易獲得無條件過會,從預案推出到過會只用了不到3個月,交易方案曾被視為“不構成借殼”交易的典型。南通鍛壓交易過會堪稱A股并購監管風向標。隨著并購重組監管邊界變得明晰,在保持控制權穩定的前提下,公司進行大并購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2017年10月,南通鍛壓發布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億家晶視7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1月重組方案獲證監會重組委無條件通過。5月17日,南通鍛壓公告稱,股權收購過戶完成,南通鍛壓以總交易對價9.24億元購得億家晶視70%股權。
專業并購研究機構添信資本認為,2018年創業板控制權轉讓大幅增加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公司本身業務好,或是雖然公司當期業務不是很好,但買殼方看重其所處行業發展空間;二是創業板殼公司獲殼成本低,創業板買殼方平均成本為6.11億元,低于整體買殼成本均值8.21億元;三是并購重組的監管邊界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