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總量為2100萬枚,以挖礦獎勵的形式發行,大約到2140年所有的比特幣將會全部被挖出。這也就意味著,在那之后礦工們將不會繼續獲得比
比特幣的總量為2100萬枚,以挖礦獎勵的形式發行,大約到2140年所有的比特幣將會全部被挖出。這也就意味著,在那之后礦工們將不會繼續獲得比特幣作為挖礦獎勵,礦工們會因此消失嗎?屆時比特幣區塊鏈的安全又怎么保障?
實際上,礦工的挖礦收入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區塊獎勵,最初打包一次交易的獎勵是50枚比特幣,每四年減半一次;另一部分來自交易手續費。為了保證自己的交易能夠盡快被礦工確認,交易者們通常會額外付給他們一筆手續費,手續費越高,交易被優先打包的可能性越大。
手續費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轉賬門檻,防止區塊鏈中充斥垃圾交易;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勵礦工競爭記賬,使他們在比特幣全部被挖出之后,還能夠繼續為比特幣網絡的安全提供算力保障。
所以理論上來說,在所有的比特幣都發行完畢之后,只要有足夠多的交易需求,礦工們就有理由繼續挖礦。另外,從比特幣的發展歷程來看,真正影響礦工是否繼續挖礦的因素,并非是否有礦可挖,而是挖礦的收益如何。在比特幣交易量增加、手續費升高;或者比特幣價格升高的情況下,挖礦收益可觀,礦工們的投入熱情就會相應高漲。
礦工并不是單純的在乎比特幣現在的價格。記得有一些礦池就采用貪心算法,一直把算力用來挖『最有利可圖的幣』,也就是兌換成美元價值最高的幣,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貪心算法并沒有比一直挖一種幣的好到哪里去。為什么呢?因為挖礦本來就不是一個一次性的游戲,幣是可以儲存的,也就是說,每個礦工都有自己的前景。也就是他們對比特幣的未來價格的判斷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即便今天比特幣跌倒1美元,只要礦工們相信未來比特幣依然能夠漲回去,那么他們就不會在乎眼下的虧損,而是會繼續的挖下去,囤著幣之后去賣。所以考慮到對比特幣信念的異質性,這又回到了一個消耗戰模式,礦工需要用自己虧本支撐的時間來體現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