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理清一個概念:kappa這個品牌和中國的關系,原品牌kappa是在意大利1916年誕生,2006年被李寧控股動向公司買斷在中國和日本的品牌lo
先跟大家理清一個概念:kappa這個品牌和中國的關系,原品牌kappa是在意大利1916年誕生,2006年被李寧控股動向公司買斷在中國和日本的品牌logo使用權和銷售權,而且設計制造和營銷都是在國內進行。
李寧接管后的KAPPA曾經風光無限,從2007年營收只有17億元的小品牌,急劇增長到2010年42.6億元,2009-2010年一年凈利潤超過14億元,成為增長最快的體育用品公司。這里邊既有李寧這棵大樹的背景,也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奧運紅利。
2011年是個轉折點,其實這一年不僅對于kappa,對于整個中國運動品牌都是一個拐點。
奧運紅利消失后,市場逐步回歸理性,一二線品牌規模銳減,隨后傳遞到到其他運動品牌。這個時候,kappa的輕資產模式和線下軟肋被極具放大,并造成了失控的局面。
KAPPA鼎盛時雖有4000家終端門店,但是全部是代理商經銷商模式,這一模式的好處是可以迅速擴張線下渠道,覆蓋品牌的市場范圍。但是壞處也很致命,那就是對于線下渠道沒有絕對的控制能力。一旦市場惡化,原有的終端門店遇到盈利惡化可不會跟品牌同舟共濟,而是會迅速退出,而這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回購庫存讓KAPPA背上十多億的包袱,喪失了大部分已經占領的渠道,進一步導致品牌的崩潰。
其次,kappa之所以一直沒緩過勁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牌戰略的失策。其實,專業才是一個品牌的立身之本,時尚的風向很難把握,又何況是kappa這樣在中國根基并不深厚的企業。KAPPA的品牌定位是時尚運動,也依靠這一定位在短期市場細分中取勝,但是在其鼎盛時期并沒有趁機向專業運動品牌方向轉型。隨著各種快時尚品牌的爆發式涌入,KAPPA原有市場被蠶食殆盡,品牌地位也迅速滑落。
最近關于kappa的大新聞就是,1500萬人民幣簽約權志龍作為其品牌形象代言人,簽下這個娛樂大咖,Kappa也許就是在和體育界說再見。
關鍵詞: 曾經紅極一時的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