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狄春玉新泰市西張莊鎮黨委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強堡壘的重要舉措,不斷建強隊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通訊員 狄春玉
新泰市西張莊鎮黨委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強堡壘的重要舉措,不斷建強隊伍、培強產業、改善民生,逐漸走出一條符合鄉鎮實際、地域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路。
抓班子、帶隊伍,凝聚發展合力。一是加強組織建設。推行村集體經濟“1+2”強村帶弱村發展模式,5個經濟強村幫帶10個經濟薄弱村,以組織共建為基石,以產業共富為目標、以人才共育為引擎,每月召開聯席會議,共享資源、資金、信息,促進互利共贏。二是聚焦教育培訓。充分利用毛呢小鎮會客廳黨員教育中心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定期組織“五老講紅色故事”“年輕村干部論壇”等活動,每周六邀請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講理論、述經驗,聆聽鄉村振興一線故事,激勵廣大黨員干在前列,干在一線,干在實處。三是樹立標桿引領。每季度舉辦一次支部書記“鄉村振興大比武”,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比武項目,加大考核獎懲力度,在全鎮營造出“干好光榮、干不好丟人”的濃厚氛圍,充分調動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抓調整、拓思路,深挖發展潛力。一是實施全域土地流轉。村黨組織動員領辦、黨員示范帶動、群眾積極參與,通過土地規模流轉讓村集體和群眾共享發展紅利。在全鎮范圍內整建制流轉土地1.5萬畝,建設2000余個農光互補大棚,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余元。二是探索“五增”致富新路子。鎮黨委指導各村立足村情實際,打優勢牌、念特色經,形成鎮駐地村抓“三產”服務增收、搬遷村抓土地流轉增收、園區村抓招商引資增收、柴汶河沿岸村抓水產養殖增收、光伏基地建設村抓土地流轉和勞務服務增收的“五增”致富路子,切實提高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實施“擴源增收”工程。創新“四個一”工作法,即一張問卷摸底數、一支隊伍下實功、一輪整改嚴到位、一次清繳保成效,規范各類集體經濟合同,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將“三資清理”成果轉化為集體增收、產業發展、村民致富的實際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10個村驗收,收回欠款736萬元。
辦實事、惠民生,推動共同富裕。一是打響區域特色品牌。依托鑫泉園林、澤華農業等農業龍頭企業,深耕特色林果品牌,推進獼猴桃、櫻桃、無花果、草莓4個千畝設施林果采摘園區高質量發展,實現西韓、中興、東韓等8個村的村集體每年穩步增收10余萬元。做大做強“新泰密刺黃瓜”金品牌,充分開發新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帶動周邊村種植500畝,戶均增收3000元。二是多渠道拓寬就業崗位。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8家,解決150余名村民就業,年均增收3.5萬元。同時,積極開辟“勞務經濟”發展模式,協調西白沙村、小白沙村、西張莊村等10個村成立勞務輸出公司,與企業簽訂用工協議,組織勞務派遣1萬余人次,10個村均增收1.5萬元,實現群眾增收80余萬元。三是完善基礎設施。為更好服務群眾,改善生活環境,投資840余萬元完成韓浮路4.8公里瀝青改造工程,進行張莊河生態治理,對司家莊水庫漫水橋進行拆除重建,帶領群眾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