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進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當下發展民營經濟的關鍵,還是加快修復并提升信心的問題。隨著疫情擾動因素減弱,通過政策
中新經緯3月9日電 題:2023年中國經濟如何穩信心、提動力、挖潛力?
作者 田軒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作為理解上一年并把脈中國新一年發展路徑的重要文件,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探究中國政策方向的窗口。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簡稱報告)繼續以“穩中求進”為主基調。在世界進入風高浪急的動蕩變革期背景下,2023年中國“穩”和“進”的腳步更加務實。
(相關資料圖)
2023,為什么是5%?
每年全國兩會,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是最受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報告把這一目標確定在增長5%左右。這是在客觀、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穩中求進地綜合考慮了穩大盤、挖潛力、保民生、防風險等各方面因素的結果。
從“穩”來看,雖然隨著優化防疫政策、穩定房地產市場、推動平臺經濟發展等政策出臺和落地,加上2022年的低基數效應,2023年經濟增速較2022年會有顯著提升,這無疑是大概率事件。但綜合目前較為嚴峻的國際形勢,對經濟的溫和復蘇保持克制謹慎態度,有助于保持“十四五”承上啟下關鍵之年的階段性均衡狀態。
從“進”的方面說,按照學術界研究團隊的測算,要想實現“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要求15年里中國的年均GDP增長速度需要達到至少4.8%。2023年GDP錨定5%,略高于4.8%的平均線,是全力推動經濟從非常態疫情模式重回“發展為第一要務”模式的“定心丸”,體現了國家“進”中謀“暖”的堅定決心和積極態度。
行穩致遠不僅需要方向上的精準定位,更需要在具體的領域科學謀劃和精準發力。報告中,八大方面部署組成了一整套關于修復與重建的政策“組合拳”,在“穩信心、提動力、挖潛力”方面作出了統籌性的安排。
穩信心:守護民營企業
報告在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提及了民營企業產權與企業家權益的核心問題,是十分務實和精準的。隨著中國進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當下發展民營經濟的關鍵,還是加快修復并提升信心的問題。
圍繞修復信心這一經濟工作重點,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各項舉措的力度和精度還應進一步加強。具體看:
首先,要持續強化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法治保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堅守市場化、法治化思維,給予民營企業穩定的預期,鼓勵民營資本在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加大投資。完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機構體系建設。保證營商環境舉措創新有充分空間,因地制宜推動各地營商環境舉措創新向特色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拓展。在服務供給方面,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進一步打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破除行政壁壘、全面推進公平競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業各方面的供給與服務質量,促成開放有序、公平競爭、秩序規范的市場格局。
其次,在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化解民營企業資金困境。建立助企紓困常態化機制,降低民營企業制度性交易及經營運營成本,持續減輕民營企業負擔。優化民間投資項目推介機制,設立民間投資引導基金,對專精特新企業實施特殊授信、擔保和上市扶持。由各級政府牽頭,鼓勵社會力量以市場化手段參與成立民營企業并購重組基金,幫助有技術、有市場、有前景但短期出現融資困難和財務困境的民營企業渡過難關。
提動力:讓消費更暖一點
報告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置于八條主要部署的第一條,凸顯了消費在讓國民經濟重新“暖”起來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開年以來,在春節假期的拉動下,盡管中國居民消費已經顯示出比較明顯的回暖跡象。但僅是“回暖”,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疫情擾動因素減弱,通過政策精準加力,進一步做強內需市場,讓消費“熱”起來,是當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當前,中國提振消費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有地方花。具體說,要想有效打通消費堵點,需要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解決讓居民“有錢花”的堵點。長期來看,發展型消費其實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僅僅是以優惠促銷等手段刺激消費,消費總量本身不會憑空增加,甚至可能會加大供求波動,關鍵還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根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中,工資收入占比過半,是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基于這樣的收入結構,增加居民收入必須以穩定和擴大就業為基本點,扎實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完善零工市場、賦能零工就業,做好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其中,特別是要關切體制外眾多勞動者的就業,圍繞他們的勞動保障、收入保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此外,還要通過創造公平競爭、穩定有序的營商環境,鼓勵和支持居民靈活就業。
其次,要做實民生保障,讓居民“敢花錢”。消費能力的釋放,需要依靠消費意愿來觸發。而對于消費意愿來說,堅實的民生保障是核心支撐點。對此,要針對性地緩解民生領域的“五座大山”(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對于老百姓的壓力,確保民生支出,確保相關社會保障制度行之有效;提升公共衛生惠民水平,著力加強特殊群體關愛,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兜底保障體系。
此外,還要擴大新型服務消費供給,擴展消費空間,讓居民兜里的錢“有地方花”。與傳統單向的商品購買和使用不同,新型消費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發展持續性和循環暢通性等突出特征,是拓寬內需新空間、提升內需韌性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對此,應發揮消費升級的引領功能,鼓勵消費場景創新和商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豐富多層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完善城市和農村不同層級的消費載體;打造更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
“挖潛力”:宏觀政策精準“呵護”
在經濟重啟的轉折期,基于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宏觀面會自然擁有一個內升反彈動力。因此,2023年的宏觀政策應該以呵護為主,并利用美聯儲加息空間收窄的時間窗口,在財政政策上適時精準加力。
對此,報告作出了“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總體安排。可以說,貨幣求穩求精、發力重在財政力量,這樣的安排是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
為了對沖疫情反復沖擊以及全球通脹輸入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在2021年底其實已做出預期轉弱的判斷,宏觀政策也開啟了趨向寬松的調整。然而,截至目前,以信貸為表征的微觀主體預期仍然沒有明顯扭轉跡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越來越小。那么,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宏觀調控政策就應該是圍繞財政政策這一核心,加快超常規投放的節奏。
2023年的財政赤字率擬按3%安排,延續了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力提效”的部署,這能夠在確保財政風險總體收斂的基礎上,有效增加總量可控的債務,使GDP這一分母更快增長。未來,財政政策投放應在“提效”方面下功夫:聚焦需求側與居民端,出臺在規模和范圍方面均超常規的政策組合,如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規模、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與“三農”、扶貧和社會保障支出等。(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