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初期古沉船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對考古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關于南海一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初期古沉船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對考古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關于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之沉船介紹
南海一號模型
(相關資料圖)
南海一號 是一艘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質古沉船,沉沒于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初步推算,“南海一號”古船是尖頭船,整艘商船長30.4 米、寬9.8米,船身(不算桅桿)高約4米,排水量估計可達600噸,載重近800噸。專家從船頭位置推測,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同時,它也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從發掘出來的文物來看,從船體造型該船始發港口可以肯定是來自福建的泉州。
南海一號考古大發現之發現過程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上下川島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RIJNSBURG)時,并沒有找到東印度公司的沉船,卻意外發現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條古代沉船,并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由于發現沉船的海域位于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專家認為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當時把這艘偶然發現的沉船命名為“川山群島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號是后來由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創始人俞偉超先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前身)與日本國水中考古學研究所合作,正式開始對南海I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這是中國水下考古隊伍成立之后,在中國海域所進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調查,張威成為第一位觸摸到南海I號的中國水下考古專業工作者,這次調查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的起點。
199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應香港特區政府邀請,前往香港迪士尼樂園建設用地范圍的填海區進行水下考古調查,在張松先生和張威先生的共同宣傳下,香港商人陳來發先生,創建了名為“中國水下考古與探索協會(香港)”的組織,并發起募捐,為南海I號進行水下考古無償捐助港幣120萬元。開創了香港民間組織無償資助大陸水下考古事業的先河。
2001年4月,由于陳來發先生的捐助,中國歷史博物館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搜尋和定位沉船遺址,這次調查中,水下考古隊對這艘沉船進行了精確的定位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專家論證會。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雷于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進行了持續9個多月的打撈。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號”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時,在現場舉行“南海一號”出水儀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點,南海一號正式進入水晶宮。
2008年水晶宮開館迎四方游客。
2013年11月28日,啟動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全面發掘,用三四年時間,取出全船6萬-8萬件文物。
關鍵詞: 南海一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