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家對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血拔針暈倒為什么此方面的信息都挺關注的,小編就此整理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
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血拔針暈倒為什么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血拔針暈倒為什么的相關內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現大家對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血拔針暈倒為什么此方面的信息都挺關注的,小編就此整理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獻血拔針暈倒為什么相關方面的信息來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接著看下面的內容。
正文摘要:
9月5日,四川成都的吳女士在獻血時收到手機地震預警,她驚慌失措,準備拔針避險。獻血站的醫護人員連忙圍住她,告訴她“不要怕”。吳女士告訴九派新聞,5日中午12點53分左右,她正坐著獻血,突然,手機地震預警提醒她注意避險。“我在一樓獻血,震感很強烈,怕針頭戳穿我血管。”但是,吳女士仍然堅持獻完了血。她補充道,這次獻血和以前一樣,沒有什么區別,也沒有受傷,“醫護人員夸我好勇敢,還送了我兩盒牛奶”。目前,吳女士已完成獻血安全到達家中。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快點跑,快點跑!”
9月5日,四川成都的吳女士在獻血時收到手機地震預警,她驚慌失措,準備拔針避險。獻血站的醫護人員連忙圍住她,告訴她“不要怕”。
吳女士告訴九派新聞,5日中午12點53分左右,她正坐著獻血,突然,手機地震預警提醒她注意避險。她驚慌失措,準備拔掉針頭,被周圍的醫護人員阻止,并安慰她道:“不要怕。”
“我在一樓獻血,震感很強烈,怕針頭戳穿我血管。”但是,吳女士仍然堅持獻完了血。
她補充道,這次獻血和以前一樣,沒有什么區別,也沒有受傷,“醫護人員夸我好勇敢,還送了我兩盒牛奶”。
目前,吳女士已完成獻血安全到達家中。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黃依婷
【爆料】請聯系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成都一女子獻血時遇地震想拔針就跑相關閱讀:
為什么獻血后暈倒與采血無直接關系
來源:【中國科普網】
擔心獻血后會暈倒成為一些人不敢獻血的心結,確實有少數人會出現頭暈、乏力、心慌、出汗、惡心等反應,極少數人會發生暈厥。那么,這些暈倒的獻血者是身體不夠強壯還是承受不了血量突然變少?其實,絕大多數獻血者獻血后暈厥是神經反應所致,也就是說暈倒和采集的血液并無直接關系。
失血后,人體的儲備血量會迅速補充。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成年人,其血量是4200—4800毫升。這些血液中70%—80%在心血管系統快速循環流動,稱為循環血量。人體血容量64%在靜脈中,在發生急性大量失血時,靜脈在一系列調節指令下會收縮并釋放其中一部分血液:脾臟可以釋放血量約100毫升,肝臟可釋放血量約400—500毫升,腹部大靜脈300毫升,皮下靜脈數百毫升。這些釋放出的血量被稱為儲備血量,占比人體總血量15%—20%。儲備血量好比是“人體血庫”,能在劇烈運動或失血情況下,確保血壓和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
通過調整機制補充失血,增加飲水、減少尿液量等保護機制,人體會在一兩個小時內水分、電解質達到平衡,一兩天內血漿蛋白恢復,10天到1個月左右骨髓加速造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即可恢復到獻血前的水平。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按我國一次獻血200—400毫升的采血量,減少的血液是在人體可調控的范圍內,不會引起因失血而導致的不適。那么獻血后暈倒的獻血者到底是什么原因?這要從人體的神經調節系統說起。
我們能夠通過運動神經和骨骼肌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軀干和四肢,完成各種復雜而精細的動作,但我們不能控制自己心跳的快慢、血壓的高低、胃腸道的舒縮。
調節這些內臟活動的神經不受我們的意識支配,因此被稱為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時,皮膚及內臟血管收縮,回心血量增加,同時心跳加快、搏動增強,保證心臟、大腦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外周血管舒張,回心血量減少,心跳變慢,搏動減弱。而可見的或潛意識的獻血緊張心理導致的“失血”心理暗示等會引發副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導致人體啟動心跳減慢,血壓降低,大腦供血不足的保護機制,程度嚴重者表現為暈厥。獻血前睡眠不足、空腹、缺少飲水、獻血場所通風不良,以及獻血后從躺臥位快速轉為站立位是產生暈厥的因素,會強化副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暈厥加重。
為了避免獻血反應的發生,獻血者要注意保持心情放松,血站的工作人員也要采取獻血前宣傳引導,優化獻血環境,獻血過程中播放音樂、視頻,與獻血者良好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也是降低獻血反應的重要措施。
(作者系武漢血液中心副主任醫師)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