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譯文魏國的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去閥侯他。2、說:“您病重,這已是無法避諱的了,國家將怎么辦呢
1、一、譯文魏國的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去閥侯他。
(資料圖片)
2、說:“您病重,這已是無法避諱的了,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痤說:“我有一個兒子叫公孫鞅,希望大王在國事上聽從他,假如不能聽從,一定不要讓他離開魏國。
3、”魏惠王沒有應,出后對左右大臣說,“難道不可悲嗎!憑公叔痤的賢能,卻對我說在國事上一定要聽從公孫鞅的,不也是荒謬的嗎?”公叔痤死了,公孫鞅聽到后,埋葬完公叔痤,就向西去到了秦國。
4、秦孝公接納并重用了他。
5、秦國果然一天比一天強盛,魏國一天比一天削弱。
6、這不是公叔痊的荒謬,而是魏惠王的荒謬。
7、荒謬者的禍患,本就是把不荒謬的看成是荒謬的。
8、二、原文魏公叔痤病,惠王往問之。
9、曰:“公叔病,即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痤對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愿王以國事聽之也。
10、為弗能聽,勿使出競。
11、”王弗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國事聽鞅,不亦悖乎!”公叔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12、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
13、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14、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為悖。
15、三、出處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
16、擴展資料一、創作背景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后,原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國策》。
17、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
18、二、作品賞析《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
19、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20、《戰國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21、三、作者簡介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
22、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
23、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24、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
25、參考資料源:百度百科-魏公叔痤病參考資料源:百度百科-戰國策。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