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脈泰科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不足億元
日前,北京華脈泰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脈泰科”)對外公開了科創板IPO招股書。招股書顯示,這是一家專注于主動脈、外周及冠脈、神經介入及通路領域產品及療法的創新研發與應用的醫療器械公司,目前擁有胸主、腹主動脈覆膜支架系統等8款已上市產品及20余款在研產品。《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華脈泰科研發費用遠低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且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不足億元。
(資料圖片)
細分市場前景廣闊 公司規模劣勢明顯
據招股書援引有關數據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全球血管醫療器械行業擁有數百億美元市場,其規模占全球醫療器械整體市場的10%以上。具體到我國醫療器械市場,2021年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場規模達372.04億元,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01.79億元,2021年到2030年期間的年復合增長率15.88%,是最主要的細分領域之一。
血管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血管疾病微創治療手段,其相較外科開放手術具有創傷性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的優勢特點。招股書顯示,華脈泰科在血管疾病治療領域深耕多年,在以主動脈治療產品及療法的創新與應用為立足點基礎上,根據自身積累的血管疾病治療經驗,逐步擴展布局至外周及冠脈、神經介入及通路領域,實現對全血管疾病治療的業務覆蓋。
截至2022年12月22日,華脈泰科已有8款產品取得了NMPA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2款產品取得了歐盟CE認證。公司產品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400余家醫院,包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國內知名三甲醫院。
近年來,華脈泰科還陸續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創新引領企業。招股書認為,公司已逐漸成長為在血管疾病治療細分領域國際高端品牌產品的市場有力競爭者。
但華脈泰科坦言,我國主動脈疾病治療市場仍由跨國企業主導,公司存在規模較小的競爭劣勢。華脈泰科稱,作為心血管領域的后進入者,與已上市的同行業可比公司以及海外跨國企業相比,公司總體規模較小,在業務規模、品牌知名度和認可程度方面與國內外同行領先企業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公司業務規模存在提升空間。
華脈泰科在招股書中列舉了主要產品所在細分行業內的5家主要企業,其營收規模均超華脈泰科。如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美敦力(證券代碼:MDT.N)長期處于行業龍頭地位,2021年其在胸/腹主動脈腔內介入醫療器械市場份額分別在30%和45%以上,2021財務年度(指2021年4月29日至2022年4月29日)營業收入高達316.86億美元。
華脈泰科稱,目前我國在主動脈領域參與競爭的主要企業包括心脈醫療、華脈泰科等,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相關研究報告,公司以銷售收入計算2021年在國產廠商中排名第三。
記者注意到,科創板上市公司心脈醫療2021年營業收入6.85億元,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先健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9.25億港元,均遠高于華脈泰科。報告期(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下同)內,華脈泰科的營業收入分別僅為4894.44萬元、5000.17萬元、8882.69萬元及6083.69萬元。
研發投入三年不足億元 遠低于同行業公司
雖然在規模、體量上不及同行,但華脈泰科認為,自己在創新驅動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包括針對臨床難題的創新研發不懈探索與持續產出、對產品性能及品質規格的卓越追求和嚴謹態度、在血管疾病治療領域具備豐富經驗和國際化視野的研發團隊以及覆蓋全過程、多維度輔助性服務的銷售模式等。
據招股書披露,華脈泰科始終堅持以解決我國本土血管類疾病患者臨床實際需求為導向的自主研發,通過產品創新、術式創新和療法創新,使國產產品的性能提升至國際前沿水平,不斷實現技術的突破和超越,在主動脈、外周及冠脈、神經介入及通路領域的研發均形成了相關的核心技術。
在主動脈治療領域,華脈泰科持續性的研發探索產品及療法的創新與應用,根據國人主動脈夾層多發特點,全球首創研發了專門針對短錨定主動脈夾層修復治療的胸主動脈覆膜支架產品,填補了國際臨床空白,同時全球首創設計了針對A型主動脈夾層外科手術治療中一體式免縫合的多分支人工血管覆膜支架系統,實現了器械和術式的簡化創新;在外周及冠脈領域,公司利用超聲多效應聯合作用的創新技術,研發針對血管完全閉塞病變的再次開通、血管內鈣化組織清除和血栓消溶的超聲導管系列治療產品,實現了介入無植入前沿治療理念下血管通路重建的療法創新;在神經介入及通路領域,公司研發積累了一定的工藝技術和產品創新研發經驗。
在華脈泰科看來,血管疾病治療醫療器械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的研發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的特點。同時,公司已擁有業內具備較強競爭實力的主動脈資深研發團隊、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外周與冠脈研發團隊以及深耕細分領域的神經介入及通路研發團隊,打造了公司在全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綜合競爭實力,有助于助力公司發展成為血管疾病介入治療領域創新產品及療法的領導者,進而成為扎根中國、具備國際一流技術和競爭力的平臺型醫療器械公司,造福全球血管疾病患者。
在談及核心技術人員及研發人員時,華脈泰科稱,公司建立了一支多學科交叉的專業研發團隊,在血管疾病治療器械領域具備豐富的經驗。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脈泰科共有研發人員79名,占員工總數的27.92%。但《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華脈泰科招股書披露的核心技術人員僅包括劉穎、TAOSONG(宋濤)和杜慶慶3人,其中兩人均為本科學歷。其中,研發總監劉穎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杜慶慶則是擁有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和紡織工程專業雙學士學位的本科生。
此外,據招股書披露,華脈泰科先前主導已上市主動脈支架產品的核心設計研發人員創始股東肖家華(前董事長)、楊凡(前首席技術官),已經分別于2016年、2020年離職。
另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華脈泰科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719.59萬元、2116.46萬元、3748.44萬元及3198.24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高達55.56%、42.33%、42.20%及52.57%,遠高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其中,2019年至2021年三年合計研發投入不足億元,僅為8584.49萬元,遠低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華脈泰科招股書列舉的美敦力、心脈醫療、先健科技、惠泰醫療和Shockwave等5家上市公司,2021年度研發費用分別高達27.46億美元、1.02億元、1.46億元、1.35億元、5054.40萬美元。
針對公司研發費用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的問題,華脈泰科解釋稱系公司高度重視研發投入以及經營業績尚未完全釋放所致。
報告期內持續虧損 何時盈利尚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華脈泰科報告期內出現了持續虧損的現象,招股書為此還重點揭示了風險。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各期,華脈泰科凈利潤分別為-3281.25萬元、-12600.30萬元、-11996.46萬元及-2754.18萬元。公司招股書對此解釋稱,主要影響因素為股份支付費用較高,報告期各期股份支付費用分別為458.17萬元、10519.23萬元、11886.43萬元及2664.68萬元,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823.08萬元、-2081.07萬元、-110.02萬元及-89.50萬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即使剔除股份支付費用,華脈泰科報告期內仍然存在持續虧損的問題。但華脈泰科認為,公司除股份支付費用后虧損整體呈收窄趨勢,隨著公司已上市產品的市場份額增加及公司在研產品的逐步上市銷售,公司未來營業收入有望保持快速增長趨勢,未來減少虧損、實現盈利的可能性較大,累計未彌補虧損擴大趨勢有望得以彌補。
但在招股書中,華脈泰科重點揭示了“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且需持續研發投入,發行人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退市風險”。在談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時,華脈泰科稱,公司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系公司產品上市時間相對較短,已上市產品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未形成明顯規模效應;且公司在研產品項目進度持續推進且有產品正在開展臨床試驗,導致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投入較大;同時為實現對人才的長效激勵機制,公司對員工實施了股權激勵,導致報告期內的股份支付費用較高。如公司現有產品銷售無法實現快速增長、在研產品研發上市進程緩慢或在研產品上市后商業化不及預期,公司可能存在持續虧損的風險。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華脈泰科未來盈利主要取決于現有產品營業收入的增長以及在研產品成功上市后的銷售情況,由于華脈泰科未來仍需持續較大規模的投入在研管線,其未來何時能止虧轉盈尚不確定。《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致電致函華脈泰科,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未有回復。針對華脈泰科存在的相關問題,本報將持續予以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