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北京地區實現外貿進出口8992.4億元,同比增長11.6%,高于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速6.8個百分點,對全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季度,北京地區實現外貿進出口8992.4億元,同比增長11.6%,高于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速6.8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最大,達20.8%。”在4月25日舉行的“北京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海關黨委書記、關長張格萍表示,今年以來,北京海關持續打好“優平臺、優通道、優環境、優產業”政策組合拳,在去年出臺28項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26項新舉措,助推首都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綜保區為代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是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張格萍表示,北京海關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主抓手,全力推動綜保區政策創新與先行先試。“比如,支持北京天竺綜保區打造服務貿易特色區、空港保稅標桿區,推動大興機場綜保區建立區港一體化創新監管模式。此外,我們還全力助推中關村綜保區申建工作,著力打造研發型綜保區海關標桿。”
注重首創,深耕“保稅+”,發揮開放平臺的集群優勢,是北京海關促進首都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重要舉措。
“保稅+電商”模式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全國獨有的“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政策銜接試點”和“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落戶北京天竺綜保區,這兩項試點政策不僅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的倉儲壓力和資金壓力,也讓國內消費者買到了更加安全豐富的跨境電商商品。
“保稅+文化”模式釋放國際文化貿易產業聚集效應。通過探索形成“區內倉儲+區外展拍”“區內展示+線上交易”和“保稅展示交易”三種海關監管模式,鼓勵海外文物回流,支持服務文化保稅業態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我們率先在綜合保稅區內舉辦國際文物藝術品博覽會,展品自口岸提貨至區內展館用時僅15分鐘,為企業節省擔保資金約6550萬元。”北京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馮斌說,截至3月底,該模式下共監管入境文化藝術品5.3萬件,貨值26.47億元。
“保稅+檢疫”模式提升生物醫藥監管效能。“公司需要定期從國外進口實驗小鼠用于科研工作,部分實驗對實驗小鼠鼠齡有嚴苛要求。”在了解到北京某醫藥公司實驗動物中心負責人的訴求后,北京海關采取了快速驗放舉措,加速了公司的研發效率和設施輪轉速度。目前,北京海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低風險特殊物品智能審批,建成了全國首家綜保區內特殊物品公共查驗平臺,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現審批“零等待”,網上審批時限由“人工3個至5個工作日”縮短為“計算機秒級”,企業一次開箱即可完成“收貨、發貨、理貨、查驗”四個環節。
“保稅+倉儲”模式助力企業開源節流。馮斌介紹,北京海關綜合運用分類監管、庫位管理、智能卡口等多項政策,試點企業整體倉儲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據悉,北京現有分類監管倉庫25個,占地面積近8.5萬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家醫藥用品貿易公司已開展分類監管業務共計347億元。
“保稅+維修”模式擴展臨空經濟區功能。推廣運用“區內倉儲+區外維修”“保稅維修”等優惠政策,境外入區待維修貨物、料件及進口設備均可享受免稅政策。
更多的“保稅+”模式還在路上。大興機場綜保區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跨省級行政區域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封關運行1年多來,集聚生物醫藥、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高端消費等產業,形成華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我們不斷推進京津冀三地海關同頻共振,一方面堅持‘一企一策’,率先重點扶持大興綜保區先行入區企業平穩起步,形成示范效應,下好‘先手棋’;另一方面持續關注簽約企業及擬入區企業動向,支持綜保區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細分產業,筑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高地。”北京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王輝說。
對于產業優化方面,張格萍表示,將瞄準高端、智能、綠色方向,助力產業結構升級,比如為醫藥健康產業提供“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應用“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為會展產業推出“一次備案、分批報關”展品通關模式,為在京總部企業定制“一攬子”稅收優惠、“一體化”海關監管和“一站式”惠企政策,促進外貿保穩提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