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華夏基金等頭部機構集體調研開立醫療(300633.SZ)、云南白藥(000538.SZ)、采納股份(301122.SZ)等各類醫藥企業。
近日,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華夏基金等頭部機構集體調研開立醫療(300633.SZ)、云南白藥(000538.SZ)、采納股份(301122.SZ)等各類醫藥企業。多位基金經理均表示看好今年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具體來看,創新藥、CXO(醫藥外包)、醫美等細分賽道被重點看好,藥企出海的機會也值得期待。
經過2月份以來的持續調整,創新藥板塊反彈的需求已經十分強烈。在多重利好催化下,估值低估的港股創新藥板塊或已迎來絕佳的布局機會。
(相關資料圖)
近日,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范(試行)》,加快創新藥品種審評審批速度;行業基本面方面,二季度有望迎來AACR、ASCO、EHA等多個重磅學術會議,國內創新藥企業有望密集披露多個最新臨床數據,催化板塊行情向上;流動性方面,美聯儲加息預期接近尾聲,隨著全球流動性改善和資金板塊切換的預期,港股創新藥估值修復空間有望打開。
此外,在國家系列政策驅動下,國產創新藥研發與生產明顯提速,越來越多創新藥企業瞄準海外授權(License-out)賽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22年披露的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為275.50億美元,是2021年的兩倍。
不過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回報率下降、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進一步推升了CDMO的需求及滲透率,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0年全球醫藥企業研發支出達2048億美元,同比增速達12%,全球CDMO行業規模約為554億美元,增速約13%。CXO行業也已從高增長進入到分化的下半場,從目前藥企申報靶點來看,小核酸,多肽,CGT、ADC等領域,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有望持續維持較高的增長。
ADC藥物即抗體-藥物偶聯劑,原理是令小分子藥物通過連接子與抗體偶聯形成藥物,這類藥物兼具抗體的高靶向性和化學藥物強殺傷力,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下一代抗體技術。自2019-2020年以來,ADC藥物研發熱潮興起,國內研發管線數量2021-2022年出現爆發式增長。
截至目前,NMPA已經受理的超過80款ADC新藥,且適應癥多為乳腺癌、胃癌、宮頸癌、淋巴癌、血液瘤等。為降低研發成本,全球多數ADC藥物開發選擇外包,借助CDMO企業更快進入臨床及市場。據了解,目前我國能夠順利開展ADC的CDMO業務企業僅有藥明生物(02269)合資公司藥明合聯、榮昌生物-B(09995)子公司邁百瑞、以及東曜藥業-B(01875)等幾家公司。
這其中,東曜藥業擁有核心偶聯工藝和放大的技術優勢,也是國內為數不多能夠順利開展ADC的CDMO業務企業。目前公司已建立了單抗原液和制劑、ADC 原液、凍干制劑一體化生產及商業化車間,其可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為客戶提供小試、中試及商業化等不同規模的CDMO 服務,是很多行業龍頭公司不具備的。
不僅如此,東曜藥業的質量體系獲多項國際認證,包括零缺陷通過歐盟QP審計、ADC商業化車間及單抗車間獲得歐盟認證。公司配合CDMO客戶核查及第三方質量體系評估共計9次,包括前FDA官員對質量體系的評估。
商業化產能方面,東曜的第二條,國內規模最大的ADC商業化生產車間建設順利完成,預計2023年Q2投入使用;抗體商業化生產具備不同規模的多條生產線,總規模突破20,000L;11月如期完成全球研發中心主體封頂,建筑總面積為25.000m2,預計2023年年中投入使用。
組織架構方面,東曜藥業持續完善CDMO業務管理體系,提高各板塊業務的運營效率,建立分業務板塊財務核算體系,以反映公司各項業務發展。
東曜藥業2022年營業收入人民幣4.42億元,同比增長479%,凈虧損同比收窄81%至5004.6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實現首次轉正。據了解,營業收入的大幅增長、凈虧損大幅收窄、經營活動現金流轉正,反映公司戰略轉型帶來的財務結構大幅提升,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業績的持續增長,也進一步凸顯東曜藥業CDMO業務差異化的競爭優勢。2020年該公司的CDMO/CMO收入為7253.8萬元,同比增長35%;合計開展45個項目,同比增長114% ;快速擴增ADC CDMO項目,共計18個ADC項目,同比增長500%。
此外,東曜藥業2022年分階段項目以臨床前項目為主,占項目總數84%,臨床I-III期項目合計為7個。CDMO訂單總數62個,新增訂單數46個,其中下半年新增訂單數31個。
隨著行業基本面的改善,多位基金經理均表達了對醫藥板塊,尤其是CXO賽道的看好。
融通基金的萬民遠表示,目前,醫藥板塊中以CXO為代表的景氣賽道股估值大幅調整,同時交易擁擠度大幅緩解,板塊風險釋放充分,且產業長期成長邏輯并未破壞,估值匹配的優質醫藥股迎來真正價值投資機會。
工銀瑞信基金的趙蓓認為,創新藥及產業鏈在經歷了充分的調整后,估值性價比突出,創新藥政策的調整是一場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利好龍頭創新藥企。2023年會延續均衡的思路,依然布局在估值合理的消費醫療、創新藥、CXO、器械、中藥等方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