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改變商業
(資料圖片)
最近,兩個人工智能系統火爆出圈,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一個是電影《流浪地球2》里冷酷無情的“幕后黑手”MOSS,一個是現實中多才多藝的“全能網友”ChatGPT。這次科幻作品與現實的聯動,增加了人們對科幻“可能實現”的想象和期待。
然而,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導致企業組織越來越復雜,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估計大多數人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切身體會: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商業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過去的成功經驗很快就過了“保質期”,昨天還是制勝法寶,今天就成了失敗案例,公司想要擬定未來商業戰略變得更加困難。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里生存?
日本科幻學者宮本道人試圖找尋這一答案。在《科幻如何改變商業》一書中,他提出了“科幻思考法”。
所謂科幻思考法,簡單來說,就是創造出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但又和現實世界有一定聯系的、只屬于自己的“頭銜”。其中的關鍵是要讓思想從現實世界“飛向”虛構世界,然后再把它拉回現實并“平穩著陸”。在作者的“世界”里,科幻(Science Fiction)的“S”既是“Science”(科學)的“S”,也是“Self ”(自我)的“S”——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編織故事,并且生活在故事的世界里。
為何科幻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其秘密可能在于科幻的目的——要么是順著現實世界的邏輯向深入走去,暢享未來的諸多可能性,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么是通過科幻“實現”自己的夢想,比如時空穿梭、星際旅行,這些也為科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且,宮本道人還在書中特別提到,科幻作品中會出現很多現實中并不存在的職業,它們也是推動異世界發展所必需的元素。作者認為,為自己設定一個“頭銜”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尋找夢想、解構并梳理實現流程的過程,如果能將“頭銜”的要求與現實生活及工作場景相結合,說不定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很多創業者都是從優秀的科幻作品中得到靈感,并開啟自己事業的。“他們不是否定虛構文學,而是努力讓現實去接近虛構文學。正是這樣的思考方式,才會產生創新。”
例如,尼爾·斯蒂芬森在1992年發表的科幻小說《雪崩》,就俘獲了一眾當代創業者的心。在小說虛構的世界里出現了VR技術。對虛擬現實的渴望喚醒了硅谷大量的“創新之魂”,引發了互聯網創業浪潮。此外,書中創造的很多詞語,如代表網上虛擬空間的“元宇宙”、代表現實人類在虛擬空間中分身的“虛擬形象”等,很快廣為人知。宮本道人認為,這種創業文化的興盛與《雪崩》的暢銷是相輔相成的。很多創業企業如今已經變得非常強大,甚至已經具備了影響現實世界的能力。尼爾·斯蒂芬森后來成為AR頭盔開發企業Magic Leap的首席未來學家。此外,他還擔任了貝佐斯創立的太空旅行公司Blue Origin的顧問。
科利·多克托羅也被認為是具有驚人預見性的科幻作家。早在臉書公司(Facebook)推出點贊功能之前,他就在作品《魔法王國的沉淪與滅亡》中描述過類似功能。此外,該作品還是世界上首部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下發行的小說。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這部作品都遠遠走在了時代前列。
事實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家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喜歡的科幻作品。不少人還在采訪或著作中結合自己的商業經驗,主動提及具體的科幻作品。反過來說,他們在為企業設定目標時,經常動輒展望30年以后的未來,這些圖景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科幻呢?
在宮本道人看來,把科幻創作當作商業靈感源泉的趨勢正在加強。比如,英特爾、微軟之類的大企業在爭相進行科幻創作,借以推進公司研發工作。
應該說,科幻雖不能預測未來,但確實能夠提供更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會如何發芽、生長,取決于人們從什么樣的視角去閱讀科幻作品,以及如何參考這些作品采取行動。誰也不能保證商業創新一定能夠成功,但擁有科幻視野,無疑有助于企業踩準發展的節奏,提高成功的概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