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力學環境有望提高骨腱損傷療效
【資料圖】
科技日報長沙4月5日電 (記者俞慧友)5日,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醫院運動醫學科教授呂紅斌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力學刺激介導局部微環境對干細胞的調節及其在骨腱界面損傷修復中的作用研究》日前結題,部分研究成果入選《2022年中國運動醫學臨床新進展年度盤點》。該研究發現,力學刺激(即運動康復)是骨腱界面損傷最重要的調控因素,營造適宜的力學環境,有望幫助患者恢復和提高療效。同時,團隊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骨腱界面損傷運動康復治療標準。
人體運動的發生,主要由骨和肌肉協調完成。肌肉在骨上的附著部位被稱為“骨腱界面”。骨腱界面結構復雜,損傷后修復困難且易造成二次損傷,導致患者運動功能受限。促進骨腱界面損傷的快速優質愈合,是幫助患者盡早恢復的關鍵,也是運動醫學界亟須解決的難題。
目前,運動康復是治療骨腱界面損傷的重要方式。但在我國,不同醫院的運動康復方案各有差別,尚未形成骨腱界面損傷運動康復治療的統一標準。
為解決這一問題,呂紅斌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骨腱界面的梯度漸變結構,發現損傷后該梯度結構破壞、難以再生,而不同形式的力學刺激對促進骨腱界面損傷后梯度結構恢復的作用各不相同。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向臨床醫生及患者傳輸科學的運動康復理念。同時,團隊還開發了一系列骨腱界面修復移植物,可為未來臨床治療骨腱界面損傷性疾病提供新方法。
呂紅斌表示,盡管團隊在力學和神經調控骨腱界面損傷修復的作用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更深層次的機制還有待挖掘,如對力學響應干細胞的鑒定、外周損傷中樞調控機制的解析等。她透露,近期團隊發現了骨腱界面中存在一種特殊干細胞,能對不同力學刺激作出響應。
下一步,團隊將以這種力學響應干細胞為突破口,探索怎樣的力學刺激最有利于骨腱界面的再生。同時,還將持續研究大腦和外周骨腱界面的交流機制,為骨腱界面損傷修復中可能存在的中樞—外周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