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首開“1+N”省市協同立法先例,促進粵菜發展
原標題: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汕頭等五地市“粵菜”條例 廣東首開“1+N”省市協同立法先例,促進粵菜發展
(資料圖)
“通過!”3月30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分別審查批準了《汕頭市潮汕菜特色品牌促進條例》《佛山市廣府菜傳承發展條例》《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江門市僑鄉廣府菜傳承發展條例》《潮州市潮州菜傳承與產業促進條例》,這意味著廣東首創的“1+N”省市協同立法圓滿畫上句號。據悉,廣東省人大去年聚焦促進粵菜發展,率先在全國為促進地方菜發展專門立法,并在全國首開“1+N”省市協同立法先例。
省市協同立法
合力促進粵菜發展
粵菜及其三大主要支系的影響范圍均具有鮮明的跨行政區域特色。在立法過程中,如何兼顧各粵菜分支、各地的具體情況?為避免造成粵菜發展的區域分割,廣東省人大開展粵菜促進發展“1+N”省市協同立法,首開了省與所轄市不同位階主體協同立法的先例。
“1+N”中的“1”就是省里制定《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該條例已于去年11月通過,今年元旦起施行;“N”則由汕頭、佛山、梅州、江門、潮州5個立法意愿較強、地域優勢突出的地市,結合地方特色風味菜,分別制定相關條例,合力推進全省粵菜發展工作。
“本次,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查批準5地市的條例,完成了粵菜‘1+N’省市協同立法的后半篇文章。”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審查指導處副處長馬偉煒說,“1+N”省市協同立法既包括省市之間的縱向協同,也包括各市法規之間的橫向協同,最終打破行政壁壘,形成法規制度的合力,推進全省粵菜發展工作。
在協同方面,省條例進行了原則性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地方特色風味菜協作發展需要,共同建立跨行政區劃的協作機制,加強在促進地方特色風味菜發展方面的合作。對此,五地市結合實際,在其法規中對建立協同機制進行了細化。如:《潮州市潮州菜傳承與產業促進條例》規定,在協同舉辦地方特色菜美食節;協同開發地方特色菜菜品、小吃;協同創建地方特色菜聚集區域等8個領域與外市建立促進地方特色菜發展的區域協作機制等。
各地法規“各特其特”
堅持問題導向做出特色
圍繞同一立法主題,如何突出各地特色,避免立法千篇一律?“各地市的條例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了各地特色。”馬偉煒介紹,省和五市條例在內容上相互呼應、緊密銜接、各有側重。
佛山主打“名牌”,主要從人才、產業標準、品牌建設、研發創新等方面弘揚廣府菜文化,健全廣府菜發展體系。同時,發揮“世界美食之都”的品牌優勢,通過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府菜美食展會、文化論壇等活動,切實提升佛山廣府菜在更大范圍內的影響力。
江門主打“僑牌”,條例突出僑特色,注重以“僑”為橋,搭建平臺。如:條例要求建立境內和境外銷售網絡,面向海內外銷售和推廣僑鄉廣府菜以及相關預制菜、本土食材、伴手禮等。同時,還要求主動對接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開展飲食文化交流與合作,將僑鄉的美景、美食和飲食文化推介到世界各地。
汕頭主打“品牌”,從“潮汕菜特色品牌”小切口入手,就潮汕菜涉及的人才培養、就業創業、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內容開展立法,發揮特色品牌引領作用。
潮州主打“精品牌”,從促傳承、護發展出發,力求留住經典潮州味。為促進潮州菜更好地得到傳承,條例設立潮州菜菜品小吃名錄制度,并通過打造“一鎮一味”的地方特色美食聚集區,培育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與潮州美食、潮州小吃、特色菜品相結合的美食文化旅游產業。
梅州主打“傳統牌”,條例立足傳承保護在梅州形成、發展的具有客家地方風味特色或者文化傳承的梅州客家菜,注重傳承弘揚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推動客家菜老字號和企業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客家小吃工業化、品牌連鎖化以及線上發展。同時構建以食材發展、幫扶項目、農家樂、美食旅游等產業元素組成的客家菜鄉村振興發展體系,推動食材種養殖與知識產權保護,農家樂與梅州特色旅游資源相結合,擦亮中國客家菜之鄉品牌。
(羊城晚報 2023年03月31日 羊城晚報記者 侯夢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