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筑牢糧食安全“基石”
農業大省安徽糧食產量連續5年站穩820億斤,2022年創820.02億斤,居全國第四位。這樣的成績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的保障。2022年,安徽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入標準已達到2250元,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提升到2500元,到2025年逐步提高到3000元。
在安徽,高標準農田已不是簡單提高地力實現旱澇保收,綠色、生態、科技、智能、產業等諸多因素的疊加,通過圍繞農田建設創新提升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探索“小田變大田”改革,推進農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設等多維度建設,不僅建設好,更要管好、用好,真正讓“高標準”寓意豐滿。
數字農業,生態智慧
(資料圖)
在智慧“蕪湖大米”種植基地,溝、渠、路、橋、電等生產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田間還布置了農業氣象站、蟲情測報燈、土壤墑情儀、智能灌溉等現代化設備。每一塊田都實現全程數字化監控,引入數字化技術,用數字平臺對農田氣象、作物長勢、土壤墑情、病蟲害等進行實時監測并上傳云端,讓種田更加科學化、智能化。耕、種、管、收、運等環節的數字化管理,實現了水稻生產的減種、減水、減肥、減藥、減人,增產、增收的“五減二增”目標。
“如果沒有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像以前那樣亂糟糟的‘補丁田’‘巴掌田’,沒人愿意耕種。現在土地治理得這么好,農機作業更加方便,大家都搶著來種田。我現在一個人就承包了1000多畝,靠的就是農機種田、科學種田。”蕪湖市繁昌區新港鎮新東村種糧大戶操盛坦言。原來,當地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通過“小田并大田”改造,單個田塊面積由0.8畝增加到2.7畝,并對農田水渠、道路進行了合理規劃,保證了農田的排灌自如、道路暢通。“過去,我們村的農田基礎條件差,田塊零散,水系、道路不連通,農業機械無法使用。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小田并大田’改造,現在是水系連通、道路貫通、農業機械廣泛應用。以前一個人最多也只能種50畝田,一年忙下來,收效微弱;現在最大的一個種植戶能種千把畝田,年凈收入30多萬元,種田的勁頭更足了。”新東村黨委書記王小波介紹,高標準農田流轉到村集體后再轉包給大戶,田租畝均增加了100元,再加上入選為智慧“蕪湖大米”種植基地,2022年村集體增加收入就有20多萬元。
另外,新港鎮根據農業生產茬口安排種植春播油菜作綠肥還田,增施有機、無機復合肥,利用區域內規模化養殖企業提供經無害化處理的沼液開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肥水還田”,確保耕地質量提升措施覆蓋率達到100%。根據檢測,項目實施后項目區耕地質量由7級提高到5級。
地力變肥,糧食增產
農田整齊劃一、道路四通八達、林網郁郁蔥蔥、生態環境優美……在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綠油油的小麥苗一眼望不到邊。村黨支部書記張峰介紹,以前全村共有6524塊平均面積不足2畝的“巴掌田”,最多的一戶有12塊小田,田塊零碎、土地貧瘠、抗風險能力弱、生產低效。通過高標準農田整治、“小田并大田”改造,小塊“低效田”變成了連片“高產田”。這些零散的“巴掌田”被整合成1塊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這樣的農田成了“香饃饃”,整體流轉給中化農業種植糧食。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我們與村里合作后可謂多方共贏。”中化農業皖北片負責人周海庭告訴記者,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接產業鏈上下游,在生產過程中,按照訂單化生產、規模化運營、數字化管理和品牌化打造,實現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去年小麥平均畝產超過1300斤,高于周邊農戶產量100斤以上,并以高于市場價每斤5分錢銷售,畝均增收明顯。公司通過集約化、科學化經營,綜合運用緩釋、生態種植等技術,肥料和農藥使用效率分別提高20%、30%,今年夏糧畝均節本300余元。
同時,廟前村采取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示范區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實施耕地深松深翻行動、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耕地質量提升了0.77個等級,有效改善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農藥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資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
管好用好,多方共贏
“以前,高標準農田一旦出現較大損毀,比如重新修路、修橋,需要大筆費用時,我們就犯難了,只能等項目資金,或到處籌錢,解決問題周期長、效率低。現在有了保險,遇到情況打個電話,保險公司就會到場處理,就跟報車險一樣簡單、快捷。”滁州市定遠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會明介紹。
據了解,滁州市突出“建管并重”,引入金融保險機構,全程介入工程質量監管并參與日常維護和修復,在原有部門質量監管基礎上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上了一把“安全鎖”,同時高標準農田日常維護和損毀修復也得到了保障。
高標準農田建好管好,更要用好。“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這是紅線。”滁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讓高標準農田發揮最大效益,該市積極推進“墾地合作”,到今年年底墾地合作示范創建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依靠北大荒集團等示范帶動,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積極推進與北大荒集團、省農墾及其他經營主體合作,借助國家隊、省隊及大戶的行業優勢,推動土地經營規模化和農業生產標準化,實現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糧食增產。
引進國家隊的好處顯而易見。“國企資本雄厚、抵御風險能力強、科技水平領先。與我們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標一致。”該負責人說,通過與北大荒集團的合作帶動種糧大戶、合作社的合作助力農民增收,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多方共贏。對北大荒集團而言可以減少農機設備采購成本,本地農機手與合作社可以提供農事服務。而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流轉農戶土地,之后與北大荒集團簽訂協議,將土地流轉給北大荒集團,農戶拿土地流轉費,村集體經濟組織每畝拿30元左右的服務費。另外,種糧大戶等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后依然可以種植,可以選擇與北大荒集團合作,加入訂單農業,這樣收益會更加可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