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藥谷”追溯創新之源
記者 劉冬賦 祁豆豆 王墨璞嘉
曾經,一款新藥從想法萌生到實現上市,平均需要12年,投入10億元,但成功率卻不到10%……如今,張江藥谷正在改變這一效率。“我國每年批準上市的一類新藥每3款就有1款源自張江。”一位在藥谷工作的研發人員驕傲地說。
(資料圖片)
創新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這一切都源于1992年張江科技園開園。彼時,僅17平方公里的園區點燃了中國創新藥的夢想。這里,注定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
上千家企業在這里筑夢。從初創時的三五人,到如今3000多人,美迪西用20年時間迎來了科創蛻變;從一間實驗室起步,到全球四大研發中心落成,君實生物不斷用“第一”擦亮中國創新藥的“招牌”;從拎包入駐到自建產線,復旦張江扎根于此27年,見證了藥谷的青澀年華與燃情歲月……
數百個一類新藥在這里誕生。截至2022年11月底,張江科學城共有藥物管線品種近800個,一類新藥總數500個,占比超過一半,其中近40%是國際國內臨床雙報,逐步實現了“中國新”與“全球新”的同步。創新研發,分秒必爭,據初步估算,近30年來,平均每年有超過17個創新藥從張江科學城迸發。
三十年欣欣向榮,張江集聚了1400余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全球醫藥10強有7家入駐張江;全球醫藥20強,在張江設立10家開放式創新中心;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近三分之一將研發布局在張江。探尋產業高地基因密碼,張江·中國藥谷的醒目招牌令無數醫藥人心向往之。
引進來,走出去
風起于青蘋之末。1994年,浦東新區交通地名規劃方案中,一個有趣的細節透露出不同尋常的信號。方案寫道:“張江高科技園區,將根據中外著名科學家及一些高技術名詞來命名,如‘祖沖之路’。”
很快,張衡路、蔡倫路、祖沖之路、牛頓路、高斯路、伽利略路……18條以古今中外科學家命名的道路在張江縱橫交錯。其中,國內外科學家各占一半,以“橫中豎外”的分布特點,東西向道路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外國科學家命名。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創新之舉,在當時備受矚目,似乎也早早為如今的科學之城,播下夢想的“種子”。
說起上海張江,醫藥產業當屬其最鮮明的標簽。沿著蔡倫路前行,一座高聳的大廈迅速映入眼簾。樓宇之上“張江·中國藥谷”六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傳遞著創新的活力與動能。
“藥谷”的概念,引申自“硅谷”。1994年,羅氏制藥作為第一家外資企業進駐張江。時任上海市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趙啟正在簽約儀式上提出在張江建設“藥谷”。趙啟正說,當時美國打造舊金山“基因谷”、波士頓128號DNA路、巴爾的摩生物技術城等三大生物醫藥基地,張江藥谷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和這些園區有所呼應,將來更要并駕齊驅。
點石成金,“藥谷”鵲起。1996年,上海市政府等五方共建張江“上海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1997年,中科院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項目落地張江;1998年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CHGC)落地;1999年,在“聚焦張江”的政策引領下,上海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宣布“集中力量將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成申城技術創新的示范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和國家軟件產業的創新基地”。進入新世紀,國際生物醫藥龍頭企業蜂擁而至,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為標志,張江進入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黃金期。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規模581.19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385.16億元,生物醫藥服務業營收196.03億元。
“我對張江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多國內外醫藥龍頭在這里匯聚。張江藥谷是引領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一個地方。”恒瑞醫藥副總經理張連山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目前恒瑞醫藥已經在張江設有全球臨床研究中心,未來恒瑞醫藥在張江的布局還將進一步擴大。戰略層面上,公司決定將全球創新總部建在張江,目前正在抓緊建設中。
張連山笑言:“我們已經在張江嘗到了‘甜頭’,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提高公司知名度,這都是一個不錯的投入。”
孵化器,助推器
“你需要什么條件,我們就幫你創造什么條件。”這是1996年張江園區工作人員向王海波等幾位醫藥創業者的承諾。開放的態度和對創新的支持,讓王海波果斷決定扎根于此,復旦張江就此誕生。
從1996年租賃一層400平方米的實驗室,到2000年建設了兩幢樓,擁有了第一個光動力藥物的臨床生產線及員工辦公區域,到2007年改造了兩條產品的GMP生產線,再到2012年新建3號樓擁有公司自主中試研發車間……王海波等醫藥創業者用27年的專注與堅守,訴說著對張江這片創新樂土的熱愛。
“拎包入駐,享受一站式服務”,是大部分創新創業者對張江的初印象。
對君實生物的研發團隊而言,張江藥谷在公司發展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著孵化器、助推器的功能。“我們處于初創期時,藥谷是一個具有完善服務平臺的孵化器。藥谷大樓為我們提供了24小時不斷電的專業實驗室、可租用的實驗儀器,園區內步行就可找到各類服務資源,為我們在研發環節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也讓我們這些創業者感到十分溫暖。”君實生物一位研發人員說。
十年春華秋實,君實生物在藥谷實現蝶變。君實生物總經理李寧驚嘆,十年時間,君實生物已從員工不足10人,發展成為一家超過3100人、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全產業鏈制藥運營集團,擁有四個研發中心,僅張江地區就有5個實驗室,覆蓋了從早期研發到工藝開發的各個環節,研發管線數量超過50項,多項創新藥物研發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第一”。
而到了快速發展時期,藥谷則變成了一個助推器,推動整個長三角地區上下游產業鏈聯動,不斷吸引人才加入。對醫藥企業而言,資本、人才、技術缺一不可,而在藥谷,企業可以更高效地獲得這些方面的支持,最大程度上保證藥物的研發速度與效率。
美迪西創始人、總經理陳春麟表示:“來張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他向記者回憶,2003年張江藥谷只有三棟樓,但他預測未來這個地方會得到長足發展,最后決定公司選址在這里。
鼓勵創新,引領創新
張江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服務企業機制創新是張江筑巢引鳳的關鍵抓手。記者采訪了解到,張江的改革一直是圍繞解決企業的迫切需求,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率先推出“張江事、張江調,張江事、張江辦,張江事、張江結”的張江“一站辦結”,讓每一個創新創業主體在張江都有獲得感、歸屬感、自豪感。
藥谷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也讓越來越多的醫藥人對其心向往之。聚沙成塔,中國醫藥產業高地拔地而起。
伴隨國內外創新藥企業集中入駐張江,一批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創新藥成果從這里迸發,不斷向世界傳遞著藥谷的“名片”。
君實生物研發的國產首個PD-1單抗為腫瘤患者臨床用藥提供了新選擇、復宏漢霖的CAR-T產品引領中國邁入免疫細胞治療時代、華領醫藥的多格列艾汀片成為全球首創的糖尿病新藥……
一組鮮活的數據更驗證了藥谷的吸引力:近年來,國內百強藥企在張江設立的研發機構占全國1/3,張江培育科創企業上市數量占全國1/5,培育一類新藥上市數量占全國1/3,跨境許可引進交易金額占全國45%,越來越多的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借助藥谷東風茁壯成長。
“張江藥谷平臺不僅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資金、設備等,而且擁有無可比擬的高校資源、高端人才、多樣的平臺資源及產業優勢。”皓元醫藥創始人、董事長鄭保富告訴記者,2006年他與師兄選擇創業基地時,考察過多地,最后評估認為,張江擁有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最肥沃的土壤。
讓鄭保富感到欣慰的是,“在這里,我們的創新想法可以很快落地,創新成果也可以很快實現產業化”。17年潛心耕耘、開疆拓土,皓元醫藥已經形成“分子砌塊和工具化合物+特色原料藥和中間體+制劑”一體化服務平臺,承載著來自全球6000多家合作伙伴的研發創新項目。
一系列創新碩果的背后是上海敢于改革的擔當、張江制度開放的魄力: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建設全國首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發明專利審查時間從3年縮短到3個月;推動國家藥品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國家醫療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落地張江,實現新藥、器械審評溝通“零距離”;推動全國首個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境聯合監管試點……創新動能加速集聚,張江藥谷享譽全球。
更加開放,更加一流
藥谷的開放,與其基因密不可分。從羅氏作為第一家外企落戶,到美敦力、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紛至沓來;從海歸科學家紛紛入駐張江創業,到一批國產創新藥成果落地,“全球新”持續引領“中國新”,“中國新”逐漸賦能“全球新”。三十年兼容并蓄,國內外藥企強強聯合,在藥谷醞釀新藥方,在開放中謀求共贏。
和記黃埔與武田制藥子公司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在除中國以外的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推進呋喹替尼的開發、商業化和生產;科濟藥業與羅氏達成臨床合作協議,就科濟藥業全球首個獲批IND的人源化Claudin18.2(CLDN18.2)單克隆抗體產品開展聯合用藥治療胃癌患者;百濟神州則與多家公司達成近20項行業合作,60多個臨床前項目正在推進中,且大多具有成為首創新藥的潛力……身處藥谷,隨時隨地都可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很難得有這樣一塊土地,兼顧了創業的激情和科學的嚴謹、商業的速度和研發的耐心、激烈的競爭和開放的合作,正是這種兼容并蓄的氛圍、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平衡,讓我們對新藥研發滿懷信心。”在藥谷耕耘20多年,三生國健創始人、董事長婁競感觸頗深。
在婁競眼中,張江藥谷變得更加開放,許多尖端技術和科研成果與國際接軌加速轉化。“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在這里交匯,如今的張江已然發展成一個比肩波士頓、舊金山的國際一流生物醫藥產業中心。”
藥谷蝶變,創新效益如何傳遞?
張連山直言,張江藥谷的未來,需要中國本土的生物醫藥公司支撐起來,本土創新要成為培育張江沃土、助力藥谷蓬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藥谷的企業要在堅持源頭創新的基礎上,凝聚市場合力,構建適合醫藥創新的良好生態,助力各類型企業共同成長。”在鄭保富看來,張江藥谷不僅要在創新上引領,更要打造一個更高效的創新模式。
婁競則期待,張江在未來繼續當好中國生物醫藥界的橋頭堡、試驗田、創新源——依托張江科學城的政策和區位優勢,吸引更多優質要素資源匯聚于此,推動更多創新藥從張江走向世界。
繞著李冰路、蔡倫路、哈雷路漫步,相鄰十多米就坐落著一家創新藥企業,鱗次櫛比的樓宇表面看似沉靜,內部卻各有千秋。或許無法預測下一個全球創新出自哪家,但可以確信的是,藥谷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