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舌尖上”的非遺?業內人士如是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老字號非遺傳承一直受到國家支持與社會廣泛關注。“舌尖上”的一餐一粟是人類生活和生命的延伸,餐飲老字號凝聚著更是我國傳統的商業文化,飲食文化和獨特技藝,是餐飲業民族品牌的代表。在新消費時代,他們遇到哪些挑戰和困境?如何傳承與創新?
“現在大家都在提倡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舌尖上的非遺保留原汁原味,傳承人是關鍵。北京天福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說:“我們已經有了第九代傳人,第十代、第十一代在哪里,我們也很困惑。”
中國烹飪大師、寶藏美食博主夏天則表示,非遺實際上是以人為載體的,核心還是在人身上。很多“老字號”因為堅守老作坊、老方法,也是需要大量人工來完成。年輕人現在不愿意接觸餐飲行業,認為是苦活、累活。
“天福號醬肘子制作技藝”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后,天福號更加重視傳承人的培養,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上大動作頻出。在劉剛看來,技能人才的長成需要時間和耐心,是個長線的事情,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不了那么遠,他更看重眼前“來錢快”的工作,
中國烹飪大師、寶藏美食博主夏天則表示,現在“干飯文化”在年輕人當中特別火熱,探店、吃播、養生、戶外做飯……在不同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中,當下年輕人對恰飯的熱愛有目共睹。如何將傳統飲食文化與年輕人的消費習慣進行鏈接也是非遺“老字號”需要研究的問題。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可以同時承載中國人的情感、人倫、理想、政治、現實的,那一定是‘吃’。日常一日三餐的背后,是百姓生活與生命的延伸,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在最強國貨新媒體創始人李京玲看來,技術要進步,傳統也要保留。可喜的是,以天福號為代表的諸多“老字號”始終堅持不斷創新,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之上,也從更加符合當下消費習慣的角度出發進行傳承與創新,時刻擦亮著“老字號”的招牌與榮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