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消費不該成為消費者的“單選題”
(資料圖片)
苑廣闊
停車繳費、點餐、購物……如今,掃碼支付代替人工服務已然成為一種日常,但這種本該“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費方式,卻因為部分場所設置的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繳費、被迫授權個人信息、日常頻繁推送廣告等情況,讓不少消費者備受困擾。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方便的“二維碼”卻成“攔路碼”,這種現象值得關注。(3月19日北京晚報)
掃碼點餐、掃碼繳費、掃碼結賬……類似這種需要消費者先掃碼,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消費場景,正在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常見。在智能手機和網絡普及的當下,通過掃碼消費減少了人工服務,提高各方效率,本無可厚非,但是技術的進步,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當掃碼消費變得帶有強制性,同時也缺乏約束和規范,那么它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比如在一些飯店酒樓,點餐必須先掃碼關注他們的公眾號;再比如進出一些商業場所的停車場,要想繳費出門,也必須先掃碼關注公眾號。如果消費者不愿意掃碼或關注他們的公眾號,就無法完成點餐或繳費的服務。這實際上已經涉嫌強制交易,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因此,強制掃碼關注對部分不愿意掃碼的消費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更讓消費者頭疼的是,當你為了消費而關注了很多商家的公眾號,接下來就會接到對方發送的各種營銷和廣告信息,讓人不勝其煩。商家這種行為,同樣涉嫌違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但是現實中不少商家并未給予消費者“拒絕被營銷”的選項,消費者只能被動地接受。
很多時候,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還只是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還會被索取各種信息,增加了消費者信息泄露的風險。這些消費者個人信息進入商家數據庫后,一旦商家對數據保管不善,消費者還要承擔個人信息泄露、丟失的風險。
掃碼消費本來沒有原罪,但是一些企業商家對其的不合理使用,放大了它本身所存在的弊端。要解決問題,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對掃碼消費的規范和約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提出,未經互聯網用戶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者變相強制訂閱關注其他用戶公眾賬號。中國消費者協會發文明確,強制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或授權個人信息的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是僅有規定還不夠,還應該加強市場監管,疏通投訴和舉報渠道,加大對涉嫌違反規定乃至違法企業商家的查處和處罰力度。二是別讓掃碼消費成為消費者的一道“單選題”,不管是在飯店酒樓吃飯,還是在停車場繳費,商家都應該自覺設立人工服務,滿足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