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融合!中醫藥發展搭上時代快車
主 持 人:本報記者 付麗麗
對話嘉賓:肖 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唐旭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
(相關資料圖)
張伯禮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藥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石。尤其是在與病毒短兵相接的新冠疫情阻擊戰中,中醫藥大有作為。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發展,為中醫藥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中醫藥發揮更大價值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中醫藥理論雖然先進,但中醫藥現代化水平仍需提升。
如何守正創新,切實推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成為代表委員及公眾關注的焦點。
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
網友@平安是福:當前,我國中醫藥產業智能化水平如何?在研發、生產和流通等環節用上了哪些先進技術?哪些方面還有待提升?
肖偉代表: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產業穩步增長,并逐漸向大健康產業延伸。但我國中醫藥產業仍未走出“大而不強”困局,如產業層次不高、研發創新力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生產智能化水平不夠等,制約了我國中醫藥的現代化建設。
唐旭東委員:“現代科技+中醫藥”是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從藥材種植、生產,到制藥裝備智能化和診療技術智能化,再到研究證據轉化落地,中醫藥發展與現代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全方位緊密相連。
在智能制造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我國中醫藥行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數字化生產車間系統可實現車間生產計劃和調度、生產任務查詢、生產過程監控、智能數據采集、質量檢測與控制、物料跟蹤、原輔料消耗控制等功能,同時結合區塊鏈技術,可對中藥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全生命周期進行監控,實現中藥產品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方位透明化,讓溯源不再形同虛設。中藥產品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實現中藥產品生產的規?;?、規范化和標準化,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品質,保障產品療效,進而推動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目前,我國中藥飲片行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還不高,市場中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一方面,由于中藥飲片加工企業產品呈現“小而全”的特點,產品品種及規格多,炮制工藝各異,因此加工過程以模塊化的單元操作為主,尚未實現整線加工裝備的集成和優化;另一方面,目前中藥飲片行業“小而散”的狀況仍沒有徹底改變,很多規模小、粗放式經營的企業生產自動化水平較低。
亟須借助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
網友@假裝有貓:我國中醫藥產業該如何搭上時代快車,扭轉產業“大而不強”困局?
唐旭東委員:雖然我國中藥制藥的數字化進程加快,但要全面實現中藥產品智能制造,還需在高科技應用上下功夫。
肖偉代表:制藥行業追求的目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而目前制約中藥產品安全性、有效性的主要痛點是如何在大規模生產中保證產品質量的均一、穩定。中藥成分復雜,中藥產品的制造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質量標準和生產工藝是個復雜體系,傳統手段難以實現有效的質量管控,難以保證中藥產品的安全、有效。
因此,中醫藥行業亟須借助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建立全流程數據獲取、分析、優化與追溯的質量控制策略與管理體系,有效提升藥品質量并優化生產工藝,具體可以通過設備數字化改造、產品質量標準提高、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來實現轉型升級。
我認為,中醫藥要想搭上時代快車,必須加快中醫藥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提升中藥裝備制造水平。推動中藥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才能更好推動中醫藥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轉變。
當前,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們需要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構建扎實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研究成果轉化落地,讓傳統的中醫藥煥發時代生機。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培養人才
網友@抓不住的沙: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提出了哪些新挑戰?人才培養方式該作怎樣的調整?
張伯禮代表:人才是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中醫藥產業自動化、數據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如何建立“醫療+信息+工程”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當前,中醫藥從業人員多缺乏信息學、工程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對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也缺乏了解,難以將前沿技術與中醫藥領域深度融合。
既往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培養多有“重理論輕技能”的情況。隨著信息化、智能化需求不斷提升,針對現代中醫藥產業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學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等問題,中醫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中應以解決中醫藥行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加強人才信息化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
因此,我建議出臺產教融合相關政策,加大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支持力度,鼓勵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要充分利用大學、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和技術優勢以及企業的平臺、市場優勢,依托完整的合作企業網絡,深化已有的實踐實訓平臺內容建設,完善培訓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實訓師資隊伍,提高實踐平臺為人才培養、企業技術革新等提供支持與服務的水平。
同時,要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體系,搭建信息化工程制造實踐平臺,聯合制定“校—研—企”的三方人才孵育模式,滿足高層次復合型實用人才的發展需要,為推動中醫藥產業高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