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育良種,建設噸糧田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相關資料圖)
2月下旬,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技人員再次開始了給京郊偏遠山村送玉米良種的行動。這些村子遍布在京郊的密云、懷柔、平谷、門頭溝、房山等地。
“京科968比我過去種的玉米每畝多打300多斤,去年我家種的全是你們送來的京科968,雖然遇上了旱年頭,但產量高,品質還好,糧販上家里來收,賣了兩萬多塊錢呢。”北京市密云區蘇家峪村農戶王銀保興奮地說。
不僅在北京郊區,在全國其他地方,京科968也是聲名遠揚。
截至目前,京科968已成為我國年種植面積超2000萬畝的主導大品種之一,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使我國玉米糧食增產100多億公斤,讓7家種企新增銷售額約40億元,為德農、登海等國內骨干種企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種業科技競爭力。
“京科968成就了大量噸糧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以下簡稱玉米所)首席科學家趙久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作為團隊負責人,趙久然帶領研究人員創新選育出了京科968等突破性玉米新品種系列。他也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玉米團長”。
玉米是當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種業市值最高的作物。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三大主糧之一的玉米,經歷過7次大的品種換代,京科968是第7次更新換代的引領者。
每次更新換代,都匯聚了科技的力量,凝聚了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心血。
玉米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曙光花園中路一個安靜的院子里。“玉米所的前身玉米中心最初成立時只有4名科研人員,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擁有100多人的‘多兵種’團隊。”趙久然說。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玉米所牽頭,聯合中種集團、德農種業、登海種業、河南現代種業、順鑫種業、豐大種業等7家國內骨干種子企業,組建了“1+7”京科968玉米新品種研發聯合體。玉米所負責京科968新品種選育,提供高質量原種、配套制種和栽培技術、后續技術指導及培訓等。研發聯合體內企業負責京科968種子產業化和大面積示范推廣工作。
只有經得起生產實踐檢驗、逆境考驗,農民認可的才是好品種。
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街基村種植大戶劉青春嘗到了種植京科968的甜頭,如今他承包的120畝地都種上了京科968。“在通遼就得多種京科968,企業喜歡京科968,糧好賣、價又高,京科968連續多年畝產超過2000斤,每年我差不多都能賣20多萬元。”劉青春說。
京科968的好口碑在農民之間流傳。如今,“玉米團長”趙久然帶領“玉米兵”選育并審定的玉米品種已達200多個,累計推廣超過4億畝,增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年推廣面積達百萬畝以上的品種有10多個,其中京科968、京科糯2000、MC121等多個品種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導品種,京農科728、農科糯336等系列品種入選中國農業農村十項重大新產品名單,創造了玉米研究領域的奇跡。
這些奇跡的背后,是育種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每年春節,當全國人民沉浸在歡快的節日氣氛中時, 許多育種團隊,像候鳥一樣飛往海南,進行南繁育種工作。
端穩中國飯碗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牢牢攥緊中國種子。“攥緊中國種子,種好中國糧!”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像“玉米團長”趙久然這樣的科研人員還有很多,他們扎根科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