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談數智化金融服務產業:是未來發展趨勢將成新藍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8日訊(記者 楊秀峰)“數智化金融服務產業是未來的必然發展趨勢,隨著數字化能力、數字化社會環境不斷深化,產業顆粒度越來越細,客戶群體終端化使得相當一部分的社會資源,資金、人才開始向著B2B領域滲透,這為金融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2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金融科技研究所執行所長宋科在以“數智金融服務產業新藍海”為主題的“華瑞金融科技沙龍暨大金融思想沙龍”上表示。
產業金融在我國是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專注于服務B端產業鏈企業的重要金融服務形式。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圣林在會上表示,金融行業短期主義的文化傾向是數字化轉型最大的障礙。金融業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不解決短期主義現象非常難實現。無形資產的崛起是過去金融行業二十多年遇到的一個最大的“灰犀牛”,忽視無形資產的長期積累和持續投資是最大的誤判。而且,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前置條件是要加大對自身無形資產的投資和能力的建設。因此,銀行要強化打造生態體綜合組織能力的建設,要以銀行為核心對外有效鏈接客戶、相關供應商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對內一體化協同各個部門、各個產品線、各個員工。與此同時,長期主義應該是數字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數字化智能化是長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最后,打造無形資產密集型的金融機構是數智化轉型的重要基礎和努力方向。要真正成為一個無形資產密集的企業,每個金融機構需要盤點、投資自己的無形資產,從商標到內部規則到生態鏈能力,這些是銀行估值的重要因素。只有這樣,數智化轉型才能行穩致遠。
如何深耕數智金融服務產業新藍海?
宋科提出,金融行業應當重視且具備數字化交互與數字化風控的能力,從單元化到多元化,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金融服務需求帶來了金融與產業界對于產業平臺生態的共同訴求,而其中金融風控和金融監管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當前,消費、物流、三農、“雙碳”等行業已經具備一定的數智金融的可行性,體現出強大潛力,從B2C產業的數字化紅海到B2B產業的數智化藍海趨勢已經明顯,金融機構可以從這些行業出發尋找并拓展新產業、新生態、新模式的機遇。
神州信息副總裁馬洪杰從金融科技企業從業者的視角表示,數智金融發展要遵循銀行第一性原理,服務是“本”,數智是“末”,要本末相順才能長遠發展。比如,加強對數據要素的利用,構建以數據資產為核心的新型金融服務能力;通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融通創新,推動數字金融的發展;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智金融發展的數字化底座。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文繼榮通過分析ChatGPT的案例認為,當前的人臉識別、機器翻譯、語音識別、或者金融科技領域做風險評估的人工智能,都屬于針對特定任務的模型,技術上有很大的局限。ChatGPT雖然是一個對話模型,但它表現出可以部分或者近似解決一些深刻的人工智能基礎問題。我國遲早會有自己的ChatGPT,它對金融領域也一定會帶來深刻變革。
宋科分析指出,未來的超級智能、通用智能對金融科技商業模式的改變,呼應了數智金融的“智”,技術未來怎么去應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以及未來怎樣產業化、商業模式化有著非常廣闊的結合空間和想象空間。
據悉,華瑞金融科技沙龍是由上海華瑞銀行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所共同發起的系列沙龍,每月定期舉辦,沙龍秉承“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小微大眾”理念,專注金融科技及相關領域熱點問題,邀請產學研多方專家學者,共同深入討論金融科技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