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涼茶到新藥:透視香港中醫藥新生態
“小時候家里煮涼茶,喝了身體會舒服,涼茶有藥用價值。”說起涼茶,今年35歲的香港中醫師張振海的言語中充滿了對中醫藥的回憶。香港氣候濕熱,涼茶店隨處可見。歷史上從廣東傳入的香港涼茶多以中草藥為主要成分,藥食同源,祛熱除濕,基于體質差異還有不同配方,一度是香港民間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主要選擇。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走訪了解到,近年來,在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中醫藥立足區位優勢,利用現代科技,推進現代化和國際化,積極創新,蓬勃發展。
(資料圖片)
傳承:首個高校中醫藥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是香港高校的首個中醫藥學院。張振海是香港8000多名注冊中醫師中的一員。他已從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畢業留校任教至今8年。張振海說,他遇到的良師,不僅使他成為技術過硬的骨科大夫,更啟發他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責任感。“一輩子的事業由此而決。”盡管在香港,中醫醫師的收入不如西醫。在臨床部做助理教授的張振海說,他使用正骨推拿和針灸等中醫技術減輕病患的痛苦,能做到西醫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后悔”。
據悉,該學院創立于1998年,學院不少老師來自北京、廣州和南京等地的中醫藥大學。該學院副院長李敏說,中醫藥納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醫藥傳承規范化的開端。“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和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開。”據李敏介紹,浸大中醫藥學院中醫學和生物醫學(西醫)教學并重,已培養了9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不少成為了中醫師、藥劑師、針灸師和營養師。
中醫學教學中,典籍要背誦,以繼承最純正的中醫診治思想;一至六年級都有臨床實踐,包括三個月的專科研修和一年的畢業實習。
中醫必須要有療效,需從“紙上”走到陣上“用兵”。李敏說,中醫的生存和發展就是要依靠臨床實踐。在香港,法規僅容許中醫師使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診治手段,“中醫師需要具備更扎實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臨床診治水平”。
目前還有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設有全日制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在科研和人才方面提供支持。
創新: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香港致力于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包括中醫藥標準化。這是香港中醫藥發展和創新的方向。
香港《中醫藥條例》1999年出臺,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同年成立。在中藥規管方面,香港有關中藥商必須領牌與中成藥必須注冊的法例條文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正式實施,2011年年底開始,中成藥必須附有法例條文訂明的標簽及說明書。中成藥須經安全、功效和品質審核后方能注冊,中藥材配發、貯存和標示同時受到規管。另外,中成藥含有瀕危物種的成分受到管制。
如今,香港共有210多名持牌中成藥制造商,310多名中藥商獲準可于網上銷售中藥材。最近,有17種中藥材的黃曲霉毒素限量,從2022年12月31日起執行修訂后的新標準。
在李敏看來,中醫新藥研制是一個從古老的中醫藥寶庫中挖掘新知識、進行跨學科研究、利用現代科技、創造新解決方案的轉化和應用過程。
從6種藥材到小分子多功能有機化合物,其在研新藥把中藥的“舊酒”裝進現代的“新瓶”。不過,李敏強調,為了保證藥效,疾病機制研究應與針對疾病的新藥研發并重,無論何時,不能廢醫存藥,“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不能改”。
服務:首個中醫醫院
2022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中醫藥在抗疫中依然發揮了巨大作用,并再度提升了大眾對其的認同。數據顯示,2022年2月到5月,僅浸大中醫藥學院即為確診患者提供遠程義診服務逾4.1萬人次,單日接診最多達1172人次,總計處方配發中藥17萬多劑。浸大受特區政府委托運營的啟德暫托中心還為130多名確診老人提供了中醫住院治療服務。
對張振海來說,義診和啟德中心的服務經歷已成為他難忘的記憶。展望未來,他期待和校友們能在香港的首家中醫醫院行醫。
2022年6月2日,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和相鄰的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破土動工。醫院計劃于2025年建成,特區政府表示這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一大里程碑,并委托浸大中醫藥學院以公私營合作模式運營。其中,學院在九龍的雷生春堂診所每日最多4名醫師同時接診,日均就診75人次。數據顯示,從2012年投入服務到2022年11月30日,雷生春堂到訪約55萬人次。
特區政府2018年宣布將中醫藥納入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包括在18個地區所設的中醫診所資助特定的門診服務。而浸大中醫藥學院直屬診所現已增至10間,不斷參與和見證著香港中醫藥社區服務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