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打分”能安放容貌焦慮嗎
(資料圖片)
時下,“顏值打分”正風靡于各大社交平臺,在一些網購平臺上,這項社交體驗還轉化成了生意,出現了以“顏值測評+變美攻略”“純路人視角客觀評價”為名的五花八門的商品。
我也買過。2021年,在某二手交易平臺,我交了5元,再用手機前置攝像頭拍了一張素顏照發過去,獲得了一段幾十個字的評價,感覺說得還挺中肯,與我的自我評價比較吻合。之所以花這個錢,倒不是真想知道自己容貌的分值,而是想體驗并采訪。我和賣家通了話,對方是個姑娘,只肯告訴我,她和同學都是藝術學校的學生,即將畢業,正在實習,他們覺得自己的藝術專長在審美方面有一定優勢,自認為評價是客觀公正的。他們平時接單不多,這一“生意”也不太占用時間。當我想進一步交流時,她顯得比較抗拒,采訪計劃失敗,對話到此為止。
為什么我們需要他人的視角來評判自己的長相?這不奇怪。鄒忌這個公認的美男子,也希望聽到身邊人來評價一下他與城北徐公“孰美”;白雪公主的后媽也要天天問魔鏡她和白雪公主誰美。自我評價本身是建構在他人評價之上的,如何定義好與壞、美與丑,是在與外界的交互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評價標準。心理學認為,自我認同有兩個基礎,一是在一段時間內,對自我感知的一致性與連續性;二是個體對其他人識別自己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從這個角度說,不管你想不想,都一直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所以,問題來了,面對不同的評價,我們應該相信誰?這很可能就是一部分人花錢請人為長相打分的原因——想獲得更“客觀”的答案。這種想法,注定是要失望的。
一來,審美不是數學,沒有標準答案,不然為什么那種為女神排名的帖子,留言區一定吵翻天呢?二來,打分依據的是一張照片,可照片是平面的,受角度、光線、人的狀態等各種原因影響,未必能準確還原真實面貌。三來,打分的人可能就是“路人甲”,他們的分析不過是基于自己的第一印象。有記者就隨機抽取了不同平臺上的不同賣家,用同一張照片去測試,結果得來的分數相差不少。
其實,很多花錢為顏值打分的人未必是真的相信和在意,有的只是出于好奇,有的則是希望通過參與熱門話題在社交中“刷存在感”。但也要承認,確實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容貌焦慮,想通過這種“客觀”評價來緩解焦慮、增加自信。與其說我們渴望被“客觀”評價,倒不如說我們渴望的是被“客觀”表揚,它越顯得“客觀”,這種表揚就越有真實感。這種情況下,顏值打分是有一定情緒緩解功效的。
然而,賣家畢竟不是心理咨詢師。那些因自身容貌而感到自卑的人,一旦獲得的評價超出設想,一開始可能會很開心,但很快又會心生疑慮——他說的是真的嗎?要不要換一家再試試?如果獲得的評價符合預想或低于自身評價,焦慮感更無從釋放。
人的價值體現是全方位的,容貌在其中的占比不該被過度放大。能緩解容貌焦慮的,只能是自我認知的重塑。
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