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云計算相關的技術領域、技術名詞和技術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在云計算發端之初,應用開發環境還比較簡單,當時還有所謂的全棧工程師存在,
圍繞云計算相關的技術領域、技術名詞和技術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在云計算發端之初,應用開發環境還比較簡單,當時還有所謂的全棧工程師存在,意味著如果不考慮開發周期,一個人就能搞定整個應用軟件。今天,這個稱謂已經名不符實。很少再有一個人,甚至一個企業能夠全面掌握和云計算有關的所有技術棧。他們可能會應用旁人完成的一些成果,結合自有的一些專有經驗,來形成在某個細分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為客戶交付期望的產出。
即使作為純粹的應用者,要想全面了解和云計算有關的技術,做到合理架構,恰當選型,順利完成集成開發和部署的全過程,也都比過去難得多,需要的技術人才也比過去昂貴。坦率來說,在當下的人才競爭度下,一般行業的企業,即使擁有信息部門,也都不太可能獨立駕馭這樣復雜的開發設施,他們將不得不廣泛依賴云計算平臺提供的服務。這給軟件行業的解決方案商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誰能夠為數字化轉型企業提供友好的應用開發和部署環境,誰就能夠獲得和保有客戶。
這篇長文主要面向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和非技術管理者。我通過描繪云計算技術和市場領域的發展過程,介紹關鍵技術和市場里程碑,包括不同技術域下的核心開源項目,讓企業能夠對云計算發展歷史和相關技術域有一個通盤的了解。有了通盤的認知,你會更容易看透本企業應該怎樣利用云計算,未來可能的市場機會和挑戰在哪里?
本文受到Tom Siebel 2019年出版的Digital Transformation一書的啟發,但我盡量結合了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通俗地來講述。
云計算市場的形成和結構
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經濟和便捷的云計算服務,主要來自兩大動力,一是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技術,二則是規模經濟效應。前者發端于2000年后VMWare推出的Hypervisor虛擬化軟件,它不再依賴一個母體操作系統,就允許用戶將硬件和網絡資源劃分成多個單元,從而實現計算資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調度。
2006年,Amazon推出了S3對象存儲服務和SQS簡單隊列服務,開創了公共云計算服務的先河。在此后,微軟,IBM,谷歌,中國的阿里,騰訊和華為等都陸續加入了公共云服務的市場,提供的服務也從基礎計算資源擴展到數據庫、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多個技術領域。目前,這個行業已經成長為年收入25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在這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當然出現了很多的公司,產品和服務,但是概括起來這些事物的涌現基本沿著兩條明顯的路線在進行:
趨勢一: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再到應用相關的平臺服務
基礎云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最早的云計算服務就是最基礎的云主機(Virtual Machine),服務商把裸金屬裝上Hypervisor,把計算和網絡資源分塊后就可以賣了。隨后,基礎服務被拆分為主機、存儲、網絡、數據庫和安全等幾個重要的基礎云產品,允許用戶靈活組合,并實現了彈性計費(目前國外基礎云廠商大多都提供按分鐘或按秒的計費精度,存儲則可以按月計費,比如AWS的S3服務每GB數據的標準存儲月費在0.0125美元,而深度歸檔存儲的每GB月費可以低至每GB0.001美元)。
我們一般把主機,存儲,網絡,數據庫和安全相關的計算服務統稱為基礎云服務。在這些服務之上,開發者需要完成所有的技術棧搭建,構建自己的數據架構,開發編碼,部署運維,最終才能實現云端應用。而初代的云計算客戶大多數都是互聯網公司。他們并非云服務的最終消費者,而是生產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