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生物CEO陳智勝近期在線上研討會上提及,“無論抗體藥物或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在供應鏈完備的情況下,從開始采購物料到生產的藥品給病人大規模使用要3——5個月的時間。所以創新藥的
疫情對行業短期直接影響是偏負面的,但一些真正受益的醫療設施和醫療服務未來將會價值回歸。
新冠肺炎的全球傳播引發了各界對醫藥行業的關注。
在中國市場,最初是口罩、消毒劑等防護概念受到爆炒。隨著各界對疫情了解的深入,市場開始出現分化,目前各界更加關注醫療行業的基本面和中長期趨勢。
“事實上疫情對行業短期直接影響是偏負面的。”富敦投資管理(Fullerton)醫藥行業資深分析師、富敦中國匯融一期聯席基金經理劉逸飛對第一財經稱。中長期看,醫療防護用品并不會出現供需失衡的狀況。此前一些真正受益的醫療設施和醫療服務不漲反跌,未來將會價值回歸。
根據通聯數據,近一個月醫藥生物行業北上資金持股占比增加前十的相關個股,持股比例上升近1%——1.6%。
血制品關注提價空間
就疫情對行業短期直接影響而言,例如大多數產品在醫院的銷售并不太正常。同時,鑒于部分醫生被調到呼吸感染科,醫院整體的手術臺數下降很明顯,診療量也大幅下降,導致耗材、藥物受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會在一季度的業績中體現。
“再如恒瑞醫藥等公司的感染產線春節始終未停工,但相關藥品并非其主要盈利品種,占比相對較低。此外,一些暫時受到需求影響的醫療防護用品,就中長期而言,并不會因疫情而受到太多提振。”富敦也判斷,在今年行業整體醫??刭M的情況下,醫藥全行業利潤增長事實上不會很快,預計維持在高個位數到小兩位數的區間,10%則是區間中軸,但行業分化會更加嚴重,未來疫情結束后,依然將會回到以業績增長為主線的市場風格,尤其是具長期增長潛力的細分子行業將會受到重視。
近期與疫情相關的血制品一時間備受關注。在與疫情的對抗中,主要應用的血制品有靜丙(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根據《柳葉刀》雜志發表的研究文章,武漢金銀潭醫院確診的99例2019-nCoV肺炎治療中,27%的患者接受了靜丙治療。受此影響,血制品相關公司股價此前連續飄紅。
劉逸飛認為,疫情對血制品行業的短期影響,一是靜丙等血制品在治療中廣泛應用,導致全行業快速去庫存;二是影響了血制品企業單采血漿站采漿;三是或導致血制品企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不過,“對于直接使用治愈者血漿用于治療的方案,由于目前治愈者血漿來源有限,短時間只能用于重癥、危重癥患者。”
就短期來看,血制品企業的利潤的確得到提升,且各界將預期寄托在未來提價空間打開之上,但劉逸飛認為這在目前存在不確定性。在他看來,血制品企業有生產庫存周期,由于重癥病人都會用到靜丙,導致去庫存很快。總體來說,由于當前庫存很低,且血制品使用量常年均衡,疫情過后正常的需求依然穩定,部分省市對血制品的需求甚至會進一步上升,支撐血制品的價格。此前國家對血制品價格已放開,但疫情當前,并無企業會真正大幅提價,提價時點以及提價方式仍需觀察。
疫苗防控價值大于經濟價值
疫苗的發展也備受關注。盡管目前沒有藥物或疫苗能即刻治療或預防新冠,但近期市場時不時出現成功研發相關疫苗、概念大漲的動態。
“我們并不特別看好新冠疫苗的長期經濟效益。疫苗的研發需要經過很長的臨床試驗周期,如果新冠肺炎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控制,疫苗可能并不會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新冠疫苗未來的價值在于疾病防控方面。”劉逸飛認為,中國疫情目前很快得到控制,未來臨床試驗的病例數以及試驗所需相關資源可能會不足。即使有公司即將在3、4月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大概率不可能在上半年做完。
此前,WTO總干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表示,目前只有一種藥可能有效,就是瑞德西韋(Remdesivir)。瑞德西韋是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正在研發的一款新藥,前期主要用于治療埃博拉出血熱和中東呼吸綜合征等疾病。
“瑞德西韋對重癥病人表現出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瑞德西韋沒有在任何國家上市,因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等待臨床試驗的結果。”劉逸飛表示。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近期在線上研討會上提及,“無論抗體藥物或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在供應鏈完備的情況下,從開始采購物料到生產的藥品給病人大規模使用要3——5個月的時間。所以創新藥的生產對應對流行病大爆發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方面要在最短時間內開發穩定的生產工藝,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全球供應鏈。通常從DNA到生產出用于臨床試驗的抗體大約需要12——18個月時間。”此次有公司的目標則為6個月。
也有機構認為,疫情期間吉列德新藥進入臨床的特殊審評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這意味著臨床溝通機制會更加靈活。長期來看,我國有重大意義的新藥審評速度有望進一步加速,這對于新藥產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而就未來疫苗產業的前景,各界認為中國疫苗接種率仍低,因此有提升空間。但劉逸飛稱,更看好未來中國低接種率的優質二類疫苗的市場,包括流感疫苗、二價和四價HPV疫苗等。
醫療信息化前景大
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國家在公共衛生領域7年間投入了170億元,這次疫情也或促使國家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在眾多外資機構看來,醫療信息化將是重點發展領域。
在此次疫情中,大量醫療軟件技術被用于抗疫一線,其承擔的工作包括:一線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遠程醫療平臺的建設、防疫信息系統的建設等。受疫情的影響,A股上部分醫療軟件概念股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
劉逸飛表示,看好醫療信息化的方向,尤其是醫院系統的更新。目前,在中國市場已有醫療IT的領軍企業為全國醫療機構、三級醫院提供產品和服務,同時布局云醫、云藥、云險等創新服務平臺。此次疫情爆發,各地衛生體系出現醫療資源緊缺,未來國家也將更加重視各級醫院的發熱門診、急重癥、傳染病、呼吸科等相關科室建設,同時受分級診療政策持續影響,國家對縣級醫院、基層醫院建設工作有望加速,醫院、醫療設備公司也有望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間,“healthtech”這一概念受到關注,部分涉及O2O概念,涉及公司眾多,例如阿里健康、益豐藥房、平安好醫生、叮當快藥、微醫、好大夫在線等主流公司。
不過,劉逸飛稱,線上問診等概念看似“性感”,但變現模式并不理想,用戶為診療本身付費的并不是很多,且大眾仍希望能在實體醫院挑選名醫就診,那么平臺不可避免就要依靠別的模式來獲利,例如藥品銷售等。但目前在線上銷售的無非是被合規允許銷售的常見病、慢性病OTC藥物和保健品等,利潤較厚的藥品難以在線上銷售,這也侵蝕了利基。
2015年前后的那波互聯網醫療熱潮過后,很多相關漏洞都已被監管,因此他認為線下藥店可能真正受益于O2O模式的導流,線上線下聯動的O2O相對更有優勢。
盡管部分醫療服務因疫情、人們減少外出而受到影響,但中長期趨勢并不會受到改變。“預計二三季度會陸續恢復。“劉逸飛認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