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初創公司的裁員相比,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裁員則更多地和自身業務有關。芯片巨頭英特爾最近宣布準備裁員近千人,主要集中在數據中心業務部門,這一調整與其自身業務模式的調整有關,
新年伊始,在線旅游服務平臺Expedia計劃裁員3000人的消息震動了整個科技界,該公司董事會主席更是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直指自己的公司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全是生活,沒有工作(all life, no work)”是這位高管形容的目前公司員工的狀態。
事實上,Expedia的大規模裁員是這一輪科技公司裁員潮的一個縮影,眾多曾經的明星初創公司,在這一輪裁員中都成了“重災區”,與此同時,抗外部風險能力較強的部分中大型科技公司,也未能幸免。
科技行業自金融危機以來,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和人工智能對全行業的變革,經歷了十幾年的“牛市”行情,但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這樣的長期向好走勢已經顯露出疲態,周期性因素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過去幾年市場中資金充沛推動的高估值,在新環境下面臨估值向下調整的壓力,Uber、Lyft等上市后一二級市場估值出現倒掛便印證了這一情況,而共享辦公空間WeWork倒在上市前最后時刻,則是過去幾年創投泡沫中的一個最極端的例子。犧牲利潤換取增長和市場的模式,已經難以維系。
與千禧年初的互聯網泡沫相比,盡管目前的情況沒有如此糟糕,但至少有一些指標,已經顯示出相似的特征,在全球疫情泛濫等外部負面因素下,則更加值得警惕。
Expedia裁員超一成員工 高管語出驚人
“亞馬遜員工全是工作,沒有生活,而在Expedia,(員工)全是生活,沒有工作。”Expedia董事會主席Barry Diller在2月份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直言不諱地對投行分析師這么說。
2019年,Expedia的業績不佳,是導致這家公司的管理層痛定思痛,決心大刀闊斧削減冗余部門、節約開支、精簡業務的直接原因。這一輪裁員將涉及3000個崗位,裁員比例高達12%,按照該公司的計劃,一系列措施將削減3億至5億美元的開支,為未來提高利潤率做鋪墊。
實際上,以Expedia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從去年以來,便開始了新一輪的裁員行動。2020年新年伊始,科技公司最為集中的硅谷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裁員,不僅眾多初創公司未能幸免,甚至許多處于相對成熟期的中大型科技公司,也同樣成為這一輪裁員的重災區。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電商Wayfair、Xilinx、Shutterfly、Zume、VM Ware、Comcast、23andme等均在近期向加州就業發展局提交員工裁減備案,總共涉及到的崗位多達1000多個。
實際上,這一輪裁員,是去年裁員潮的新一輪延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一份報告稱,2019年科技公司總共宣布裁減了64166個崗位,相比2018年,裁員人數增長了驚人的351%。
具體從涉及裁員的公司來看,這一輪裁員呈現出如下眾多特點:一是公司規模各異,不僅僅局限于中小型初創公司,甚至一些大型成熟的科技公司也未能幸免,這其中包括英特爾、ebay以及成立近20年的電商Wayfair等,其次是涉及到的業務領域更加廣泛,除了共享經濟類初創公司,還包括芯片公司、基因測序公司、在線照片分享、電商、通訊、在線旅游等,第三是裁員人數更多,這從2019年全年裁員數與上一年的對比即可反映出,裁員的崗位還涉及到更多的業務種類,除了對于科技公司來說成本占比較高研發技術類人員,還包括市場、銷售及日常運營類崗位的人員。
周期性因素與外部環境不佳讓行業面臨挑戰
這一輪的裁員潮固然有其周期性因素,過去的10年,科技行業先后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化、智能化的爆發期,在這些紅利的推動下,行業獲得快速發展,同時得益于市場中充裕的流動性,科技板塊的估值水漲船高,成為全行業中最受資金追捧的行業。在硅谷,10億美元估值以上的獨角獸初創公司不斷涌現便是這一例證。
在這一輪增長期中,科技行業的雇傭人數也在相應不斷增加。根據2020硅谷指數報告顯示,自2010年起至2019年年中,科技行業增加了13.9萬工作崗位,增幅達到45%。
但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科技行業也首當其沖成為受影響最為顯著的行業之一。進入2018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漸消耗殆盡,整個科技行業面臨著更加精細化的業務運作以不斷挖掘用戶價值,同時,隨著VR/AR、人工智能等這些曾經被看作“風口”的概念,遭遇到越來越多的現實障礙,行業開始逐漸回歸理性化。而以中美貿易戰、軟銀為代表的大型投資機構投資失誤等外部因素,也加重了行業的下行壓力。
近期硅谷科技行業的趨勢,也讓人聯想起千禧年初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情景,這是這一次并沒有像上一次那樣的激烈,一個數據可以印證兩次趨勢的相似性,
2018年,未實現盈利就上市的科技公司,占到當年上市總數的比例高達84%,上一次如此高的比例正是在1999年至2000年間科技泡沫頂峰時創下的,當時的比例高達86%。
2018年未盈利就上市的科技公司比例已經達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水平
初創公司研究機構PitchBook分析師Paul Condra在當時指出,沒實現盈利就上市的公司數量增加,反映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相對盈利來說,更偏好于增長。
Condra進一步指出,在當時的環境下,投資機構更愿意給那些有長期擴張和顛覆潛力的初創公司更高的估值,換句話說,他們更愿意付出資金為這些公司提供補貼和增長的動力,而將獲得回報放到未來再考慮。
“他們認為公司未來的盈利將遠遠高于目前所承擔的損失。”Condra說。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曾經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極富潛力和顛覆性的初創公司,卻遲遲難以盈利,在2019年上市的備受矚目的獨角獸公司如uber、Lyft、pinterest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它們的上市表現可用慘烈來形容,盈利依然遙遙無期。
軟銀投資的曾想沖擊千億美元市值的Wework,更是在上市前最后一刻折戟,由于其無底洞式的虧損和業務模式,讓投資者望而卻步。Wework的上市失敗,基本上同時宣告了過去幾年,初創公司花費大量資金用于擴張業務和規模而不顧盈利的模式,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難以延續。
風投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Jules Maltz認為,目前一級市場已經與二級市場脫離,導致估值倒掛,Uber、Lyft的上市就是這樣的例子。Benchmark合伙人Bill Gurley去年就警告稱,中后期的投資者已經完全舍棄了傳統的風險分析,盲目地將資金投向一些燒錢速度不可持續的初創公司。
在行業遭遇困境的同時,創業者的信心也在受挫。風投First Round在去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的初創公司創業者認為,目前存在科技行業泡沫,32%的創業者認為泡沫會破裂。
與初創公司的裁員相比,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裁員則更多地和自身業務有關。芯片巨頭英特爾最近宣布準備裁員近千人,主要集中在數據中心業務部門,這一調整與其自身業務模式的調整有關,另一家FPGA芯片領域的明星公司賽靈思宣布裁員300名,由于華為是其大客戶之一,占到業務收入近10%,由于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將導致今年收入不及預期。在線流媒體平臺Netflix也于上月宣布一輪裁員計劃,主要集中在其市場營銷部門,原因是與其調整市場營銷策略有關。
在一片哀鴻遍野之時,超大型科技巨頭,成了行業少數的避風港。谷歌、Facebook、蘋果、亞馬遜等市值均在進入2020年后跨越萬億美元大關,員工人數也在不斷擴張,與其他公司通過裁員削減開支形成鮮明對比,在抵御外部風險方面,超大型科技公司憑借著其業務和市場的壟斷地位以及技術、資源儲備的深度,讓它們能夠得以獨善其身。
Pitchbook 在2020年風投行業展望中預測,當年VC融資額將低于2019年水平,其持有的被投公司時限將比過去更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在行業中長期生存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