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養老金體系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基本前提。養老金體制改革關系到國家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養老金體系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基本前提。養老金體制改革關系到國家戰略的實現、關系到13億多人的福祉,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養老金改革包括參數式改革、融資模式改革、結構性改革等多種類型,結構性改革在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當中尤為重要。
在老齡化背景下,在現收現付制養老金體系內進行參數式改革空間有限。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體制。目前,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鎮企業職工及城鄉居民普遍實行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人口超過9億人。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普遍統一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0%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統一進入社會統籌賬戶,用于當前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發放。單位和企業職工按照工資的8%繳納養老保險費,進入養老金個人賬戶。
社會統籌養老金是養老金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制度特征是現收現付制。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實行名義賬戶制,也將異化為現收現付制。現收現付制具有社會共濟、公平分配的功能,有利于社會保險“大數法則”效應的發揮。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人口老齡化導致現收現付制度財務上的不可持續:老年退休人口增長率大于年輕在職人口增長率、養老金領取增長率大于養老金繳費增長率,勢必導致養老金收不抵支。
在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體系內部進行參數式改革,主要的辦法是修訂社會統籌的相關參數:擴大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提高繳費率、降低養老金待遇、延遲退休等。目前我國已經把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城鎮企業職工、城鄉居民全部納入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剩余少數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流動人口等沒有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的余地有限。基本養老金的繳費水平已經占到了工資總額的28%,因此難以進一步提高繳費水平。養老金待遇已經實行了“14連漲”,隨著物價上漲和在職人員工資上漲,降低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的可能性極低。延遲退休雖然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理論探索和政策研究,但正式推出必須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而且其對養老金體系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也非常有限。
比較而言,養老金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現代養老金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基本養老保險“一險獨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遲滯、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金制度還在試點、養老目標的證券投資基金剛剛開始探索;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地區基金大量富余、養老保險基金“穿底”地區數量不斷增加且基金缺口不斷擴大;當前全國養老保險基金顯性結余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養老金體制轉軌積累使得未來隱性債務不斷增加;養老金制度“碎片化”帶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城鄉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養老金待遇差別較大。這些問題本質上主要是養老金結構性的問題。
著力推進養老金結構性改革,是針對養老金結構性問題、跳出以現收現付社會統籌養老金為主的體制局限,從構建現代養老金體系整體入手、積極發展多支柱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可以采取的具體對策包括:進一步充實養老金國家戰略儲備,盡快全面實施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政策,把全國社保基金和地方社保基金做大做強;完善和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可以考慮把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和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合并,既降低養老金負擔水平,又在全國所有職業人員當中迅速普遍實行年金制度;大力發展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目標的證券投資基金和各種養老理財產品,使個人成為養老負擔的重要承擔者,充分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養老金需求。
養老金結構性改革內含了養老金融資模式的改革,是在完善現收現付制養老金的基礎上發展基金積累制養老金。基金積累制養老金繳費與養老金待遇直接關聯,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個人進行養老金繳費的積極性、分擔國家的養老負擔、減輕國家財政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個人人均在職年限長達30年左右,養老金積累的時間平均可以超過30年。我國養老金制度人口基數高達9億多人,拓展積累制養老金必然可以積累出巨額的養老基金。對于個人而言,通過積累制養老金的發展,將催生個人家庭新的、重要的家庭財富。
著力推進養老金結構性改革,有利于養老金體系自身和金融資本市場及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養老金體系與金融資本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其一,通過養老金結構性改革,發展多支柱、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既可以解決現代養老金體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可以增強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使我國從養老金大國走向養老金強國。其二,通過養老金結構性改革,養老基金的發展可以促進國民儲蓄和資本形成,為金融資本市場提供巨額的長期資本來源,促進金融資本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和金融結構優化。其三,通過養老金結構性改革,形成國家與單位(企業)和個人分擔養老負擔的格局,可以把養老金負擔轉變為養老金紅利,使養老基金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關鍵詞: 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