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募集失利已成常態。8月9日,中金基金發布旗下基金產品中金金益債券型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新基金募集流產再添一例。北京商
公募基金“募集失利”已成常態。8月9日,中金基金發布旗下基金產品“中金金益債券型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新基金募集流產再添一例。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基金的“孕育”之路頗為波折。根據公告,該基金于去年4月1日拿到監管“準生證”,同年11月經證監會機構部批復準予延期募集,截至今年7月18日中金金益債券型基金募集期限屆滿,卻未能滿足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中金基金客服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一般公司產品的募集期大都在三周到一個月之間,行情好的時候募集在一周就能結束,上述基金沒能如約成立是因為沒有滿足認購戶數在200戶或者募資基金沒有達到2億元投資門檻。
事實上,新基金募集失利已經漸成常態。去年4月,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打響基金募集失利第一槍,此后,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產品相繼募集失敗,如今年以來,就有景順長城基金、長城基金、信達澳銀基金、長信基金等7只產品宣告募集失敗。截至目前,公募市場上已有19只基金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公告。
從基金類型來看,2018年以來募集“夭折”的基金多以債券型基金類型為主,今年宣布合同不能生效的7只產品中5只為債券型基金。